2025年自我重啟最快的方式:《掌控習慣》
3
自我重啟,從掌控習慣開始
書中,作者提到社會改革家雅各‧里斯的名言:
每當我感到無能為力時,我就會去看石匠鑿石頭,也許他鑿了100次,但石頭上沒有出現裂縫的跡象。
然而,當他鑿到第101次時,那塊石頭裂成了兩半。
我知道這不是最後那次鑿擊造成的,而是先前連續鑿擊的結果。
人生變好,不是突如其來的結果,而是日常習慣的累積。
但任何好習慣的養成,都離不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在《掌控習慣》一書中,作者將習慣養成分為四個階段:提示、渴望、反應、獎勵。
簡單來說,就是觸發大腦啟動某種行為,喚醒內在動力,付諸實際行動,獲得愉悅感,進而繼續下一次循環。
接下來的一年裡,根據四個階段的特性進行針對性訓練,你會重啟自我,越過越順。
一、提示:習慣疊加策略,讓好習慣顯而易見。
書中說,生活中的大多數人,都認為自己缺乏做事的動力。
但實際上,我們真正缺乏的,是一項明確、具體、可行的計劃。
一旦清楚了在何時、去何處、該做什麼,我們便會順其自然地去執行。
對此,作者給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:習慣疊加策略。
即確定你已有的習慣,然後把你的新行為疊在上面。
例如,如果你老是忍不住看手機,可以在玩手機之前,先疊加讀兩頁書的任務。
漸漸地,一看到手機,就會自動聯想到讀書,不知不覺就能養成閱讀的習慣。
讓日常習慣顯而易見,時時刻刻保持對它們的覺察,你會減少不必要的思考與內耗
只要沿著可預測的路線前進,就能改變自己的行為,調整自己的狀態。
二、渴求:誘惑綁定原理,讓習慣有吸引力。
作者講到這樣一個故事:
電機工程專業的學生羅南·伯恩,總是因為追劇而放棄鍛鍊身體的計畫。
有一天,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辦法:把健身腳踏車的程序,連結到自己的電視。
只有當他以特定速度踩踏板健身時,電視劇才能正常播放,否則就會一直暫停。
結果,原本阻礙他進步的娛樂方式,竟促使他養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。
這就是誘惑綁定原理:把你想做的事,與你需要做的事綁定。
所謂習慣,其實就是一種在多巴胺驅動下的回饋迴路。
一件事情越有吸引力,你體內分泌的多巴胺濃度就越高,你採取行動的動機就越強。
把習慣和慾望綁在一起,它不再是枯燥的重複,而是極具吸引力的挑戰。
你會降低心理抵觸,提升行動效率,滿懷期待地開啟自我進階之旅。
三、反應:最省力法則,讓習慣簡單易行。
書中提到,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:
在兩個相似的選項之間做決定時,人們往往傾向於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個。
也就是說,一個新習慣需要耗費的能量越少,養成它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當你想學習繪畫時,就把你的繪圖工具直接放在桌面上,讓它們觸手可及。
當你想鍛鍊身體時,就提前準備好你的運動裝備,方便自己快速出發去健身房。
當你想改善飲食時,就貯存好清洗、分裝的水果和蔬菜,確保自己隨時吃到健康食品。
很多時候,我們堅持不下來某些習慣的原因,就是覺得流程複雜又懶於行動。
不如重新設計你的生活,讓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,成為最容易的事。
做一件事的阻力越小,你就越願意反覆嘗試,習慣自然也就慢慢養成了。
四、獎勵:巧用即時滿足,讓習慣產生愉悅感。
你有沒有發現,越是逼迫自己養成習慣,反而越容易半途而廢?
強迫自己每天五點起床,可三、五天後就覺得力不從心,甚至開始報復性地賴床;
要求自己每晚學習兩小時,但剛學一會兒就忍不住走神,乾脆破罐破摔地刷起手機。
這是因為:行為轉變的基本規則,是重複有獎勵的行為,避免被懲罰的行為。
人往往只有體驗到做一件事的樂趣,才願意繼續去做這件事,直到形成習慣。
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:
當你想養成存錢的習慣時,可以開一個儲蓄帳戶,用途是存錢買你真正想要的一件東西。
每次你放棄購買一件用處不大的物品時,就把相應數額的錢存入這個帳戶。
如此一來,即便你什麼都沒買,依然能感到很滿足,並將存錢的習慣堅持下去。
正面的情緒有益於培養習慣,負面的情緒則會摧毀它們。
每完成一件該做的事,就獎勵自己一點即時滿足感,就會更有動力改進自己。
▽
《掌控習慣》一書中,談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:
一架飛機要從洛杉磯飛往紐約,但飛行員只需將航向朝南微調3.5度,飛機就會降落在華盛頓特區,而不是紐約。
這個過程中,機頭的朝向僅僅移動了幾英尺,到達的目的地卻相差了數百英里。
生活中也是如此。
我們的日常習慣稍有改變,人生道路就會通往截然不同的終點。
2025年到了,相信習慣的力量,不要輕視微小的進步,也別忽略分毫的懈怠。
用心對待每一件事,完善每一處細節,時間會一寸寸地將你雕琢成理想的模樣。
點個讚吧 ,掌控習慣,完善自我,對自己負責的人,終會被命運優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