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運作的十大法則,很重要,現在讀懂還不晚
《新約‧馬太福音》裡有這樣一句話:
「凡是少的,就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;凡是多的,還要給他,叫他多多益善。”
這就是著名的「馬太效應」。
它指的是社會中一種強者愈強、弱者愈弱的現象。作家馬銀春曾講過溫州兩兄弟的故事。
改革開放初期,哥哥看準了鞋子商機,決定辦一家鞋廠。
很快,哥哥就憑藉著自己的努力,賺得盆滿缽滿。
也開了很多分店,讓自家鞋廠如雨後春筍般遍布全國。
弟弟也跟著辦了一家,卻三天捕魚兩天曬網,累了就癱在家裡,基本上不去跑客戶。
就這樣,他店面的收益越來越差,很久就虧光了所有家底。
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:
那些窮又不努力的,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惡性循環,變得越來越窮;
只有憑藉著頭腦和努力,去賺取第一桶金,而後搭建起賺錢體系的人,才會變得越來越富。
所以處於弱勢的時候,不要擺爛,不要哭窮。
唯一的出路就是讓自己強大,只有你強大了,才能有更多的資源向你聚攏。
7
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「複利」。
任何事物經過複利的積累,都會出現「利滾利」式的成長。
問大家一個問題:
如果有一個超級大的西洋棋棋盤,從棋盤的左上角開始,第一格放一粒米,第二格放兩粒米,第三格放四粒米…
以此類推,下一格均是前一格的一倍。
那到第64格,是多少粒米呢?
你一定想不到,答案是1844.67億億粒米。
這就是複利所帶來的驚人成長。
愛因斯坦曾說:“複利的威力遠遠超過原子彈。”
它可以使一個資歷平庸的人,變成一個精通某個領域的人才;
也可以讓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,變成推動人生的大手。
永遠記住:越專注,所得越多;越持久,複利越多。
在一個領域持續深耕下去,你才能享受到複利帶來的紅利。
8
1970年代,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,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:
“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,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。”
這個著名的「蝴蝶效應」理論,揭示了一個道理:
任何微小的改變,都可能引發巨大的影響。
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這個效應也不斷地發揮作用。
你也許覺得,自己不吃早餐也沒什麼,可長久下來,你很有可能得胃病;
或者你老是喜歡熬夜,撐上幾個月,你的身體也會吃不消。
相反,如果你每天早起,你就能擁有規律的生活節奏,和更健康的生活習慣。
你每天健身,你的身材也會跟著越變越好。
所以千萬不要小瞧一件小事帶給你的改變。
你可以利用蝴蝶效應的影響,每天讀幾頁書,做幾個伏地挺身,存一些錢。
長期堅持下來,你也能蛻變成一個見識淵博、身體強健,不為生活煩惱的人。
9
「黑天鵝事件」出自《黑天鵝》一書,指的是那些出乎意料發生的小機率、高風險事件。
一旦發生影響足以顛覆以往任何經驗,具有不可預測性。
然而在生活中,「黑天鵝」事件卻無所不在。
例如裁員、公司倒閉、天災、經濟危機……這些時代的灰塵,落在任何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。
在「黑天鵝」事件面前,有的人亂了陣腳,有的人惶惶不可終日。
也有的人,深謀遠慮,培養自己可遷移的能力,及時更換了賽道。
最終,也只有後者才能在難以預料的時代浪潮中,不被大浪拍走,反而穩立潮頭。
人們常說,天有不測風雲。
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到黑天鵝會從哪個方向飛來。
身為一般人,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不斷提升自己,與時代的不確定性共舞。
在風和日麗時潛心修好自己的屋簷,即便到時候風再狂雨再大,你也能穩坐釣魚船。
10
作家良叔曾提出一個很深刻的觀點:比黑天鵝事件更值得警覺的,是灰犀牛效應。
就像在遼闊的草原裡,你看到一隻遠處跑來的犀牛,你會覺得它跑得笨重緩慢,從不以為意。
但一旦它貼近你時,你基本上不可能有機會躲開。
說到這裡,他還講到了朋友老劉的故事。
老劉在深圳從事金融銷售業,由於入行久,累積了一批人脈,所以業務做得還不錯,小日子過得也挺安逸。
但他也知道,做銷售不是長久之計,但每當想到轉型時,他還是覺得做銷售還是自在點。
後來有個老同事創業搞了一家網路金融公司,叫他一起去當合夥人。
他考慮了一下又放棄了,因為他現在業務收益還不錯,創業風險太大。
他想,還是現在這樣穩當挺好,反正他業務不錯,公司也不可能開除他。
沒想到才過了幾年,他手頭上的客戶就走得差不多了,他也因業績不達標,被公司淘汰。
就像社會心理學家漢斯艾森曾說:
很多人如同待在一個破漏的船上,只要水沒進來,他們就不急著逃生。
但大勢已然是這樣,待在原地的人,最終一個個都會被時代拋棄。
因此,永遠不要對未來抱持僥倖心理。
如果你不奔跑,藏在暗處的灰犀牛遲早會追到你。
▽
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10個法則,你會發現,它其實說了一個共同的道理:
人若不提升自己,就會失去應對世事的能力,被命運捶打、被時代拋棄;
唯有持續精進自己,我們才能在不確定的人生裡,跟上時代、打敗平庸、逆流而上。
作家劉同說:“你把時間花在哪裡,人生的花就會開在哪裡。”
當你對照這十大法則進化自己,你便能站得更高,看得更遠,追趕社會中絕大多數人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