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最令人窒息的溝通方式:嘴裡全是我
04
劉潤早年在中關村,發現了一個很反常的現象。
許多有過經驗的人,他們的生意都很普通。反倒那些外行人的櫃檯,諮詢的客戶絡繹不絕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
原來有一定基礎的人,總是以專家自居。
客戶諮詢一個產品型號,他們說「外行人買這個型號,我推薦你買那個」;
客戶問有沒有產品指導書,他們說「這都很簡單的,我那會兒自己摸索一下就懂了」。
時間久了,客戶看到他們的櫃檯,就會繞道而行。
你會發現,最難溝通的往往就是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他們無法理解也無法接納不同的觀點。
張口閉口都想讓人覺得只有自己是對的,結果說得越多,越是暴露自己的淺陋。
網友@Starry 有次需要進行報告,找相關同事詢問一些數據。
結果,同事指著她的報告資料說:
“我如果是領導,看到你這樣的報告格式,我直接就不想再聽了。”
網友礙於面子,只好讓同事繼續說下去。
就這樣,前來詢問資料的她,愣是被拉著一起調格式。
同事還不停在她耳邊說:“我搞這個搞了這麼多年,肯定比你這個新人懂吧。”
本來一句話就能問明白的事,為此拖了將近半小時。
最後網友發現,同事幫她調的格式,其實早就過時了,好不容易問到的數據也是錯的。
在那之後,她寧可自己花時間檢索數據,也絕不去找那位同事。
任何人的認知,都是有限制的。
說話總是一副唯我獨尊的人,不會贏得認可和尊重。
只會在別人的反感和疏離中,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。
05
作家金惟純曾表示,年輕時最喜歡說「我是這樣想的」。反倒是成為教授後,他發現自己更願意說「您是怎麼想的」。
段位越低的人,言語優越感越強。
而真正厲害的人,從不刻意表現自己,只會抱著謙遜開放的姿態去傾聽。
建築師王澍留美回國後,在一個事業單位負責舊樓改造的工作。
期間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:“這個問題我在美國遇到過,當時我就是這樣處理的,你那樣搞不行。”
彷彿除了他,所有人的觀點都有違先進理念。
後來,每當他走進會議室,原本熱烈討論的眾人,就會立刻不再說話。
幾個月下來,不只專案沒有怎麼開展,他自己也常常感到身心俱疲。
直到有次外出研究,見到風格各異的樓房,他才發現:
“世界是多樣的,我所知的只是其中一樣。”
在這之後,他開始注意周圍同事的意見。
每當有不同觀點,他都請對方先說完,然後基於自己的理解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他漸漸發現,同事和自己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,原本難以推進的專案也慢慢有了起色。
羅振宇說過,人生最大的阻礙之一,就是在溝通中享受贏的感覺。
有了語欲勝人的念頭,潛意識中就會忽略對方話裡的有效訊息。轉而為了凸顯自己,刻意貶低對方。
到頭來,把別人推得越來越遠,也讓自己困在一個越來越狹隘的世界。
凡事不急於表達,保持頭腦開放,假定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學到新的東西。用虛心請教代替自以為是,用耐心聆聽代替「你聽我說」。
這是對別人的尊重,也是人生層次不斷提升的展現。
▽
不瞞大家說,有段時間我也因為創業小有所成,總是希望能成為話題的中心。
即使別人聊的內容和我無關,我都會想辦法把話題引到自己的公司和寫的文章上面。
每次看到別人臉上羨慕、驚嘆的表情,我就有種說不出的得意。
直到經歷的事情多了,見過業界真正的牛人,我才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:
言好勝人者,必無勝人之處;能勝人者,自不居勝。
語溫內斂遠比鋒芒畢露有格局,謙遜包容也遠比咄咄逼人更顯姿態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