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一法師:所有遺憾,都是為了讓你遇見自己
世人對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印象,可以用七個字概括:
半世風流,半世僧。
李叔同出家之前,是風流絕代的富貴公子,也是跋涉世間的惆悵旅人。
他雖然出身極好,然而成年後,卻仍嚐盡了愛而不得、親朋漸散的苦楚。
這些痛苦,讓他倍感沮喪、孤獨。
但漸漸地,他開始在苦痛中,變得透徹、通達。
終於在三十八歲那年,他得以堪破紅塵,皈依佛門,成為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師。
前半生的諸多遺憾,竟成全了他後半生的平靜從容。
正如一句話所說:所有遺憾,皆為修行。
很多時候,遺憾的出現,並非要折磨你,而是為了教你,如何去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1
無疾而終的感情
讓你的內心變得強大
有人說:人生最大的遺憾,莫過於在無能為力的年紀,遇到想要照顧一輩子的人。
而這樣的遺憾,李叔同也經歷過。
十六歲那年,他在戲園聽曲,偶遇了名角楊翠喜。
只一眼,李叔同便深深為她痴迷,直到戲散場了,也久久不願離開。
而很少為誰動情的楊翠喜,在見到李叔同時,也心動不已。
此後,他們幾乎每天都會在戲園相遇。
楊翠喜的每場戲,李叔同都會雷打不動地坐在第一排,為她鼓掌喝采。
散場之後,李叔同又會化身護花使者,打著燈籠,送楊翠喜回家。
在朝夕相處中,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濃,李叔同也漸漸萌生了娶楊翠喜的念頭。
可這世間的才子優伶,又有哪一對得到了善終?
先不說家大業大的李家,不會允許李叔同娶一個戲子進門。
就說楊翠喜,雖被人捧為名角,但也是身如浮萍,根本沒有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。
後來,李叔同因事去了上海,楊翠喜就被人高價買去當了小妾。
而李叔同在得知這個消息後,整天傷心欲絕,鬱鬱寡歡。母親王氏不願見他沉淪至此,便給他迅速安排了一門親事,逼著他娶了門當戶對的俞氏。
在此後的日子裡,李叔與俞氏相敬如賓。
對於感情之事,他不再執著;對於過往的傷痛,他也漸漸學會了看開。
在許多人的一生中,也會遇到這樣無疾而終的感情。
這種感情會讓你痛苦不已,但它的出現,也一定會教你些什麼。
《項塔蘭》中寫道:
命運早晚會使我們和某些人相遇,一個接一個,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讓自己,以及不該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如果有些人的出現,給你帶來了無盡的遺憾和創傷,那正是因為,命運需要以這樣的方式教你堅強,渡你成長。
2
漸行漸遠的朋友
讓你學會看淡聚散
作家黃於洋在《路過》中寫道:
「聚散離合終有時,歷來煙雨不留人。」
這句話流露出來的遺憾,大概就是李叔同寫《送別》時的心境。
1898年,李叔同遷居上海。在那裡,他與許幻園、袁希濂等人結下了金蘭之誼,號稱「天涯五友」。
他們五人經常聚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,度過了相對快意的時光。
然而在時局動盪下,再深厚的情誼,也只能跟著命運浮沉。
經濟危機爆發後,許幻園一夜之間破產,他只得被迫離開上海,遠走他鄉。
大雪紛飛中,他來到李叔同家屋外告別:“叔同兄,我破產了,咱們後會有期……”
說罷,就轉身消失在了漫天的風雪中。
李叔同望著好友遠去的背影,百感交集,揮淚寫下了這首《送別》:
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。
晚風吹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