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都捨不得丟的人,後半生有三種福氣
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什麼都捨不得丟的人,是沒有活明白的人。
家裡囤積了大量的東西,導致髒亂差;因為無序囤積,浪費了金錢;還出現了丟東西或不丟的猶豫,帶來了焦慮。
任何事情,都有兩面。
看過了囤積的壞處,再看囤積的好處,就會明白,什麼都捨不得丟的人,後半生會有三種福氣。
01
不再理會“斷捨離”,學會了“做自己”。
《斷捨離》一書中寫道:“不管東西有多貴,有多稀有,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。能夠放開執念,人才能更有自信。”
我們總結出了「斷捨離」的許多好處,把懂得斷捨離的人,當成可以放下執念,輕鬆生活的人。
也有很多人,逼自己改變習慣,把不要的東西都丟出去,去買東西的時候,都要考慮清楚,是否能夠物盡其用。
事實上,在逼著自己改變的時候,人不僅會猶豫“要不要買”,還會迷茫“到底如何做才對”。正所謂,強扭的瓜不甜。
用全新的一種精神內耗,取代過去的精神內耗。如此反覆折騰,真的有必要嗎?
有一段時間,我回到老家,看到家裡有很多支撐豆角的棍子,餵雞的瓢有好幾個,有的已經剩下半邊了,牆上有二十年前的蓑衣......更可惡的是,家裡的老母雞,縱身一躍,就飛到了爐台上。
我責怪母親:“家亂七八糟的東西,不扔出去嗎?”
母親說:“我這樣生活了六十多年,沒有什麼不妥啊。”
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話:“少成若天性,習慣如自然。”
生活的習慣,在母親的生命裡,已經根深蒂固了。非得去改變,一定是不能的,也完全沒有必要。
農村嘛,誰家沒有幾個破破爛爛的東西。就是一些外表美麗的小洋樓裡,走進去,仍舊有幾隻雞,牆上也掛著鐮刀和蓑衣等。
如果有一天,你放棄了“斷捨離”,就會特別輕鬆,自己愛怎麼做,就怎麼做。
也就是說,允許別人斷捨離,也允許自己什麼都不捨得丟。 前後兩種人,並沒有什麼衝突,也無法確定誰就活得不好。
一輩子,活得好不好,其實是自己說了算,只要不違法亂紀,就沒有必要用別人手上的尺,來衡量自己。
02
儲存可能有用的物質,本是「做人的遠見」。
通常,一個人拿到一樣舊物,捨不得扔,是因為一種想法:可能這樣東西,在未來的某一天,用得上。也就是說,這樣東西,還有一定的價值。
就是這樣東西,在自己的家裡用不上,可能可以給鄰居用,可以賣廢品。
我的父母住在農村,煮飯一般用柴草,只有冬天取暖,採用煤球。
後來,農村生活條件好了,冬天也不用煤球了,而是用電暖爐。煤球就退出了村裡的舞台。
很多家庭,把煤球一口氣都燒光,或是轉賣給別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