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舒服的關係:不計較,不解釋,不強求
人生很多的煩惱,都是社交帶來的。
人言可畏,居心叵測,暗箭難防,強人所難......但凡種種,都讓人覺得脊背發涼。
但我們又不得不與人交往,去討一份生活,謀一個職位,無法徹底把自己孤立起來。
因而學會社交的方法,懂得圈子的取捨,很重要。
最舒服的關係,就是不計較,不解釋,不強求。
01
不計較,算了。
三國時期,曹丕當魏國的太子,聽說妻子郭女王的弟弟犯法,要被處置,就寫信向官員鮑勳求情,希望網開一面。
但是鮑勳不理會,仍依法辦事。
曹丕當了皇帝,馬上找了一個藉口,讓鮑勳入獄。
廷尉高柔知道曹丕和鮑勳的過節,就不處置鮑勳,還帶著一群大臣,為鮑勳求情。
曹丕派人把高柔監視起來,暗地裡派人把鮑勳斬殺。
後來,歷史學家評價這件事:“鮑勳秉正無虧,而皆不免其身,惜哉。”
身為皇帝,連一個剛正的人都容不下,還有什麼前程呢?
從遠處看,曹魏政權垮塌,也就不奇怪了。
好的帝王,一定是胸懷天下,而不是計較個人恩怨,更不會冤冤相報。
我們身為普通人,不是帝王,但是不能沒有胸懷,總是和人較勁,害人害己。
正如學者周國平說的:“人生許多痛苦的原因,在於盲目地較勁。”
計較的東西太多了,你就是把什麼都請到胸懷裡了。你的心會很累,你的胸懷會很逼仄。
胸襟就像一個杯子,就那麼大。裡面的仇恨多了,友誼就少了;冰雪多了,春風就少了;抱怨多了,快樂就少了。
學會不計較,說一句「算了」。恩怨全消,與人的關係,立刻重新開始。
在公車上,有人踩了你的腳,他說“對不起”,你說“算了,沒關係”,那就可以彼此笑一笑,可以愉快地聊起來,不熟的人,也可能變成人脈。
在家裡,兄弟摔壞了你的東西,你說“算了”,也體現了血脈之情。已經壞的東西,不會因為你罵人,就變好,於事無補,不如捨去。
一句“算了”,就是讓所有的小過錯,都化為烏有。你的胸懷,頓時就變大了,把過節都騰出來了。此後再去待人,都是輕鬆的。
02
不解釋,秒懂。
懂你的人,不要解釋;不懂你的人,解釋也沒有用。
作家契科夫寫了一個小公務員。
在一次看劇的時候,小公務員打了一個噴嚏,把口水或鼻涕,噴到坐在前排的將軍身上了。
小公務員主動起身解釋,又跑到將軍的辦公室去解釋,還在將軍上下班的路上,繼續解釋。
將軍終於被激怒了,對小公務員呵斥——“滾出去。”
各種解釋,看起來是禮貌,其實是對人的糾纏不清。
在單位上, 我們會看到一些工作搞砸的同事。他們第一時間不是如何挽回工作局面,而是跑到上司辦公室,解釋自己如何把工作搞砸了,有什麼客觀理由。
上司是不會理解的,因為上司需要的是工作效果,而不是尋找客觀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