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程度越高的人,越懂得尊重別人

陳壽亭的心態發生了改變,漸漸不再以分別心待人。
對於外地投奔而來的流民,他沒有驅趕,而是主動救濟,把他們全都招到了自己的廠子裡,給他們活兒幹、照常發工錢。
對於落魄的競爭對手,他沒有落井下石,而是提出合作,自願讓出部分市場份額,讓大家都能分一杯羹。
對於左右逢源的交際花,他也不曾貶低,只是告訴對方,在那樣的時代,女人做生意不容易,讓她別輕易投資,守住自己的小金庫。
這份寬大的胸懷,為他贏得了絕佳的人緣。
下到左鄰右舍,上到達官顯貴,都願意與他交往。
大染坊的生意也因此越來越火,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存在。
有人說,驕橫的人可以分為兩類:
第一類是窮囂張,這種人久居底層,怕別人看不起,只能透過壓人一頭,來彌補內心的恐慌。
第二類是富囂張,這種人仗著自己佔有的資源多,有恃無恐,肆意傾軋他人。
但在我看來,他們在本質上並無差別——一切都是認知不夠高而已。
見識不足,越膚淺;修為不夠,越是張揚。
想要破除自大這一點,最好的方法就是:
把目光放遠,向外走,向前看。
當你去的地方多了,見過的人多了,自然能破除各種偏見,從心底生出謙卑。
來源:視覺中國
一個人認知最高的境界是什麼?
蘇遼有一句自評,就是最好的答案,他說:
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乞兒,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。”
人活到了某個境界,沒有敵人,只有朋友。
看過近代學者許第山的故事。
許第山出生於書香世家,曾在牛津大學學習,精通六種語言,27歲就在北大任職教書,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,生活中卻十分平易近人。
老舍先生,同他當了二十年的摯友。
兩人初見時,許第山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學者,而老舍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晚輩,出身、成就都與之相距甚遠。
老捨原以為,許先生應當十分嚴肅,但真見到了其人,才發現他極為隨和,既能在課堂上嘩啦而談,也能陪自己坐在小吃店裡侃大山。
也是在許第山的鼓勵下,老舍的第一本小說才得以出版。
不只對晚輩如此,許第山對所有人都很真誠。
他會扶著衣衫襤褸的老者上樓,主動為流浪兒找定住所,和賣菜的大娘交流農事心得。
與他打過交道的人,無一不稱讚其天性純良。
所以在那個戰亂的年代,即使他過世後,家人也得到其友人的鼎力幫助。
從許第山先生的身上我們能看到:認知高的人,都擁有一顆悲憫之心。
在他們眼裡,天地眾生本來就是平等的,財富、身分、地位不過是後天人為定義的差異。
物質窮困的人不一定精神貧瘠,身體殘缺的人心靈也可以圓滿。
所以萬事萬物,便再無分別。
從今往後,願我們都能去除自己的狹隘。
無論與誰交往,不以身分壓人,不以貴賤評人,不以見識欺人。
善待他人,他人也會報之以恩。
有位年輕人向老者請教,自己戾氣很重該怎麼辦。
老者問了他一個問題:“你怎麼看待那些乞討者?”
年輕人說:“一群自甘墮落之人。”
老者沒接話,讓年輕人去觀察了流浪漢一天。
第二天,老者又問了一次。
年輕人說:“有好吃懶做者,但也有天生殘疾者、精神瘋傻者。”
老者問:“為何你跟以前的判斷不一樣了呢?”
年輕人答道:“以前我雙眼緊閉,現在我把眼睛張開了。”
驕傲源自淺薄,憤怒源自於無知。
見識不夠,腦子裡全是成見,所以我們才生出了種種憤怒和不平。
想要戒掉戾氣,不妨試著打開自己的視野。
學會換位思考,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苦樂與悲喜。
當你見過了天地眾生,你便能修得一顆寬容心,坦然接納所有人,心中再無紛擾事。
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