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富爸爸窮爸爸》:未經思考的努力,才是我們貧窮的根源

3
又窮又忙的人
一定得先跳出“老鼠牢籠”
週國平曾說:
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,不在物質的貧富,社會方面的境遇。是內在的素質和層次,把人分出了偉大與渺小,優秀與平庸。
這就是為什麼,有些人看似努力,卻一無所成;有些人看似悠閒,卻總能發財。
在書裡,清崎提出過一個著名的「老鼠牢籠」。
意思是,窮忙的人好像籠子裡的老鼠,怎麼也跑不出眼下的困境。
若想逃出牢籠,清崎給了以下3點建議。
1. 比挖金礦更重要的,是找金礦。
去秘魯旅行時,清崎偶遇了一位富有的金礦工人。
他最大的優勢,不是挖金礦,而是找金礦。
工人說:年輕時,我不會為了幾塊錢的時薪就一直工作,總會想辦法研究如何找金礦。
這麼多年過去了,和他一起入行的工人,還在幹苦力,而他因為找金礦的本事成了富翁。
清崎認為,要停下窮忙的惡性循環,首先要從轉變思維著手。
賺錢的思路一旦僵化,人就只能被困在認知繭房中「瞎忙」。
曾有位資深撰稿人,向清崎請教,為什麼她的書,總是銷量很差。
她的文章,明明得到了很高的認可,但市場就是不買單。
清崎建議她,別只在專業領域打轉,向外走,去研究下行銷學。
只可惜,這位撰稿人對此不屑一顧,非常固執己見,最終也沒有實現突破。
通往羅馬的路不只一條,賺錢也是如此。
只有思路開闊,敢於嘗試,才可能打通多個管道,走向致富的終極目標。
2. 比烹調「麵包圈」更重要的,是腦中的配方。
在書裡,清崎打了個比方。
賺錢好比做麵包,只有烹飪時迅速調用腦子裡的配方,才能快速做好你的麵包圈。
而做到這一點,就要求人們透過多領域學習,具備綜合思考的能力。
畢竟,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,留給你「慢慢來」的機會並不多。
更普遍的情況是,時機就像閃過的流星,誰動作快,誰才能抓到。
那清崎是怎麼做的呢?
例如,他從參加工作開始,就沒有把自己侷限在某個產業某個職位。
總是會利用業餘時間,報名學習,參加研討會,進行小規模的投資演習。
等他開始當投資人,為了抓住各行業風口,就去大學做短期進修。
漸漸地,他腦中形成了知識體系,賺錢的門路越來越多,出手也越來越快。
查理‧蒙格說:想要賺大錢,必須建立多元思維體系。
人們對世界了解越多,烹飪金錢麵包圈的配方就越完善。
3. 比做決策更重要的,是趕走身邊吵鬧的「小雞」。
清崎說,我們身邊總有一群“小雞”,每天嘰嘰喳喳喊著“天要塌了”。
你想換份工作,他們說求變有風險;你想努力工作,他們又說公司沒前途…
即使你已經下定決心,但聽到這種過於悲觀的論調,所有的思考又擱淺在行動之前。
清崎的朋友理查德,曾看好一處房產,打算低買高賣賺一筆。
而當時的行情走勢,也十分有利於房產投資。
但就在理查德交完訂金後,卻聽鄰居說了句「投資房產會很糟糕」。
他突然沒了自信,立刻取消了購屋交易,結果白白錯過了一次絕佳投資,與幾十萬美元失之交臂。
我們所有的思考,只有轉化為行動,才算完成了財富累積的閉環。
所以這最後一步,一定要排除乾擾,堅定信心,勇敢去做。
比做決策更重要的,是趕走你身邊吵鬧的「小雞」。
▽
在書裡,清崎還提出過一個「賺錢公式」。
這是一組循環公式,幾乎涵蓋了各行業。
具體是:起床、上班、賺錢、付帳單、平衡收支、繼續賺錢…
看看我們自己,是不是正被這個公式套牢,每天就是賺錢、消費,再賺錢。
我們把忙碌當成生產力,不留一點時間,也不願意拿出力氣去思考。
結果,都活成了辦公桌上的機器人,根本賺不到腦力勞動的錢。
而現實中,真正想賺錢,能賺錢的人,從來不會吝嗇自己的腦力。
就像稻盛和夫所說:
「強烈而透徹的思考,才是事業成功的原動力。」
只有願意吃思考的苦,你才能嚐到賺錢的甜頭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