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裡,決定親密度上限的,不是錢,不是愛,是…

人到中年,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有深意:年和月,是日子疊加的結果。只有把平凡甚至灰暗的每個日子,都塗抹得有聲有色,月才好,年也好了。
——王徵宇,《讀者》2023年第8期
結婚容易,經營好婚姻卻不容易。
而經營好婚姻的關鍵在認知,如果底層認知出了問題,是很難幸福的。
所以,要認清婚姻背後的邏輯,理清思路,並在婚姻裡實踐。
來源:視覺中國
放下成見,誰都改變不了另一半
在一檔節目中,一對年齡懸殊的夫妻尋求幫助。
一上場,妻子就對丈夫各種抱怨:
「他對孩子很嚴厲,從來不表揚孩子。
「生活上也特別懶散,自己的衣服從來不洗,做飯做好多,特別浪費。
「出門前忘東忘西,還一直對各種生活小事囉唆。
“屋裡蚊子多,他都能找物業絮絮叨個不停。”
主持人問老公是這樣嗎?
丈夫沉默了一下,說:
“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樣,她只是對我有成見,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會被她指責。”
人一旦有了偏見,就會無形中給對方設一個框架,不管結果如何,會先下意識地認為那件事對方做得不好。
下班回家,發現家裡一團亂,立刻抱怨對方在家裡啥也沒乾,卻忽略了家裡三歲娃的破壞能力;
習慣對方不打扮,偶爾收拾一下,你反饋的是嘲諷和輕視,沒有看見對方眼裡的期待在消失;
家裡的日用品都在網路上購買,卻被伴侶習慣性地吐槽愛亂花錢,辛苦比價的過程不值一提…
自己的付出,在被對方貼上某個負面標籤之後,就顯得毫無價值。
一檔綜藝中,一位歌手和妻子共同出現。丈夫知道妻子喜歡吃現做的青團,便一大早坐飛機去外地購買,來回折騰了一天。
妻子吃到第一口,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味道,脫口而出便是抱怨的話。
因為對丈夫總有成見,習慣性地覺得丈夫不理解自己、不懂自己,所以第一口沒吃到自己喜歡的口味,就直接下了判詞:他不愛我。
她不知道的是,丈夫把所有口味的青團買了一份。
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,讓她忽略了丈夫的關心和愛護,讓婚姻出現裂痕。
在婚姻中,帶著成見去判斷事情是最偷懶的行為,一葉障目,覺察不到對方的付出,結果誰也融不進誰。
想要擺脫這種認知上的“懶”,一定要學會接納差異,不一味爭對錯輸贏。
沒必要改變自己,也沒必要改變對方。
婚姻裡頂級的包容,便是撥散內心的成見,讓接納在心底紮根,理解彼此的不同,形成一種成長的心態。
來源:視覺中國
修練強者心態,摒棄道德綁架
最近聽家人說,表姐在婆家過得不好。
表姐嫁過去之後,對丈夫言聽計從,對公婆孝敬無比。
小姑相中了她嫁妝裡的一件首飾,老公一句送給她,表姐立刻送;
婆婆說替小兩口管錢,表姐就把薪水卡交了。
她覺得嫁到男方家,就是一家人,所以處處容忍,她的委曲求全,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心疼,最後還發展成了家暴。
那一刻,她才意識到,一味地退讓,一味地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,只能。
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:
「對婚姻關係最具殺傷力的心理模式就是『託付心態』。『託付』就是把照顧自己的責任交給另一個人,這是注定會有悲慘結果的心態。」
本該平等相處的關係,因為一方的長期妥協,導致關係失衡。
這道婚姻課題的唯一解法,便是要生長出底氣,重新獲得人生的主動權。
在熱門影集《好團圓》中,高平的小姨看不慣外甥娶了二婚帶娃的向前,便各種埋汰、抱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