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55歲退休後,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

以前工作時總是有做不完的方案、開不完的會議,每天忙得昏天暗地,但累完覺得開心又充實,退休後似乎再也沒有能讓我覺得高興的事情了。
也許只有真正認清,今後的生活目標是為自己而活,我們浮躁的內心才能得到平靜。
就像我國藥理、毒理學領域的著名科學家秦伯益,2014年他主動申請退休,被稱為我國首位自主退休的院士。
在他看來,退休之人常留戀過去「過五關,斬六將」時的輝煌,其實大可不必;沉湎於過去前擁後簇的熱鬧,更是徒添煩惱。
退休後,秦老辭謝一切社會兼職、一切無關應酬,專注於旅遊。
他遊遍我國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、歷史文化名城等,完成年少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的夢想,並出版了兩本遊記,退休生活過得踏實又怡然自得。
莊子認為,只有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,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身心上的健康。
退休就是遠離外在的喧囂、虛榮和浮華,回歸自我的過程,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面向去做。
首先,善待自己。
我們一定有年輕時想做,卻沒有機會去鑽研、體會的事情,趁現在我們有時間,身體也還健壯,不必再受任何束縛和限制,用自由和自在的心態,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其次,處好關係。
我們退休後的圈子很小,小到只有家人、親人、摯友。相處的時間一長,很容易拌嘴吵架。
我們要明白,他們將是餘生和自己關係最密切的人,我們要積極溝通,彼此磨合理解,找到最融洽的相處方式。
餘生很長,我們要保持從容,珍惜身邊人。也可以再次出發,追尋自己年少時的夢,讓此生無憾。
來源:視覺中國
養心,拒絕內耗
富蘭克林說:“不停地攀比,是對我們享有的舒適生活最差的回報。”
人的內心就像是個能量磁場,當你心生太多怨念的時候,負能量就會不斷地籠罩著你,摧毀你的意志,消減你的熱情,讓你陷入生活的漩渦。
《小捨得》中的蔡菊英嫁給了南建龍之後,其實已經過上了她想要的生活,並且她女兒的生活條件也不錯,可謂「人生贏家」。
然而,無所不在的攀比和內心的不安全感讓她總是不斷內耗。
她擔心南建龍不愛她,擔心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南建龍的親生女兒,甚至女兒的孩子也要和對方的孩子比一比。
蔡菊英處處都想爭個贏頭,只要看到南建龍的前妻就忍不住去挑釁,想激起對方的怒火,表明自己比她強。
南建龍都看在眼裡,次數一多,他覺得蔡菊英小肚雞腸,對她有了戒備,感情大不如前。
法國作家莫泊桑說:“人如果能堅定自己內心所想,不攀比、不盲從,一門心思過好自己的日子,就會快樂許多。”
楊絳的晚年,受到許多打擊。先是女兒癌症過世,再是丈夫錢鍺書也離開了她。她承受著巨大的悲痛,可她並沒有就此消沉。
她不去想那些讓她痛苦的情緒,而是專心把自己的故事都講完,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好。
她回憶往昔,出版了書籍《我們仨》,也用自己的稿費設立了「好讀書」獎學金,旨在讓更多的人能愛上讀書,也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。
她曾說:“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,到最後才發現,人生最曼妙的風景,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。”
很多煩惱,看似來自別人,其實是從自己身上湧現出來的。如果不懂得拒絕,任由煩惱滋長、瘋長,未來的生活注定兵荒馬亂。
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思考,讓自己內心自洽。
首先,改變心態。
曾經我們聚焦在工作上的精力,如今很容易轉移到家長里短中:誰的子女有出息,哪家的孩子學習好,別人節假日都去哪裡旅遊了…
生活中如果處處去和別人比較,任由慾望和不安掌控自己的心,便會失去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。
其次,聚焦自我。
退休後的生活還很長,我們要思考自己想做什麼,能做什麼,需要什麼,然後一步一步去實踐。
喜歡唱歌、跳舞,就去玩去樂,喜歡獨處就去看書、寫字,陶冶情操。把注意力放到當下,便會內心通透豁達,怡然自樂。
尊重變老的自然規律,學習知足和自我調適,才是避免內耗、獲得安寧生活的關鍵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寫在最後
英國學者羅伯特歐文說:“人類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,才能建立起來。”
退休後,我們要保持身體健康,用更好的狀態去享受生活;
關照自己的心,不受外在的虛榮和喧囂的影響,悅納當前的狀態;
專注並珍惜擁有的一切,停止攀比,拒絕內耗,尋找自己內心的平靜。
願我們都能在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把自己養得更好,每一天都過得幸福、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