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兩個中的一個

那一兩個中的一個
value101 2025-03-24 檢舉

我參加了一個小眾旅行團。最後一天吃散伙飯的時候,領隊提了一個小要求:每個人都說一件自己引以為傲的事。

「那我說一件。」席間一個年輕幹練的女子慢悠悠地開口講述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「我們在怒江高黎貢山區包了一小塊地種植咖啡。村裡的大人出去打工,小孩子留在老人身邊,每天總是玩手機。我們就想著收集一批可供孩子們讀的書。村幹部都是有知識的年輕人,他們說,這些孩子都不愛讀書,就愛刷手機,公眾看短視頻。他們覺得我們的想法,但這些小教堂在哪裡。事的屋子,村裡各家各戶分散在山上的不同位置,誰也不會沒事跑上跑下的。

「村裡有所小學,供周圍十里八鄉的小孩子來學習。這些小孩子有的還沒被允許使用手機,我想也許他們想讀書。於是我們就募捐和購買了一批圖書。我們在操場上放了兩張課桌,把這些書擺放在上面,方便孩子們領取。也不需要看書,都拿來跑了,有的在那兒站著看了好久。

 

她拿著一本圖畫書看了好久,放下,又去翻別的書。我說:『喜歡看的都可以拿回去。 '她說:'拿幾本都行嗎? '我趕緊說:'幾本都行! '小姑娘笑得露出一口白牙,挑了好幾本,對我羞澀地眨眨眼,笑嘻嘻地抱著書跑了。我心想,我爭取給小學蓋一個閱覽室,但在這之前,只要我在山上,就要抽出時間去學校送書。這些書不能變成擺設,要被閱讀。就算一百個孩子裡只有一、兩個願意讀書,因為這些書而受益,那我們所做的事就非常值得。 」

她發了幾張送書的照片到群組。在那些照片裡,我看到了高原的天空、白雲,鬱鬱蔥蔥的連綿群山,看到了小朋友曬黑的小臉蛋和純真的笑容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這時,我忽然聽見有人開口。 「我,就是一百個小孩子裡那一兩個中的一個。」這是一個中年女子,說話的口音很重,語氣有點生硬。這幾天在旅行團裡,這個女子不苟言笑,比較嚴肅。大家看向她。她坐直身子,慢慢開口:「我來自非常偏僻的農村。當時我年紀還小,我不知道是支教老師,還是哪位好心人,捐了很多書。我借回家看了,很著迷,打豬草時看,曬穀子時看,放牛時也看。我借了那些書,知道另外一個世界,我想看看我才能偷偷看,我放牛時也看。我看了那些書,知道另外一個世界,我想偷偷地看我。鞋子掛在肩頭。

我們使勁鼓起掌來。

 

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:凡是讓老人獨自生活,自己忙碌事業的子女,大多活成了這樣…

 

兩代的「圍城」:

住在一起是孝順,還是枷鎖?

許多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,選擇了去城市打拼,買房子定居、結婚生子。

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後,一部分子女就會把留守老家的父母接到城市和自己同住。

那些離開自己家鄉,跟子女團聚、照顧晚輩的老人通常都被稱為「隨遷老人」。

或許在外人眼中看來,那些被接到城裡的父母都是去跟兒子、女兒享福的,可現實是很多老人無法融入城市生活,導致他們精神壓力過大、焦慮不安……

北京大學《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》報告顯示:

中國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憂鬱,60歲以上人口中有40%顯示出較高程度的憂鬱症狀。

導致老人憂鬱的三大誘因往往在於:精神空巢、老年隨遷、長期壓抑的情緒得不到紓解。

事實上,許多隨遷老人即使尚未患病,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焦慮。

前兩天,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,感觸頗深。

小陳為了方便照顧獨守老家的母親,去年將母親接去廣東同住,可不到半年時間,雙方就為回老家這件事吵得面紅耳赤。

小陳母親情急之下,吼道:

我這病就得去人多的地方,熟悉的鄰裡讓我有安全感,再不回去我只能等死了。

前幾年,小陳的父親過世,母親確診輕度憂鬱症,透過吃藥病情減輕了許多。

但自從去了大城市,雖說離兒子近了,可小陳平時要忙工作,還經常加班,白天基本上都是母親一人在家。超市和家兩點一線,語言不通,讓小陳母親愈發痛苦。

小陳也覺得委屈,為了方便照顧母親,能及時帶母親去醫院積極治療,這才將母親接到身邊,誰料自己最後反而沒落下好。

這不由得讓人思考,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到底是孝順,還是枷鎖?

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在節目中表示:

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,那不是孝順。

 

撒貝南和妹妹都在北京生活,父母在武漢老家,二老時常說掛念子女。

他便把父母接到北京,可漸漸才發現:父母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快樂。

後來,他才明白,父母從熟悉的家鄉,來到陌生的大城市,被迫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熟絡的人際關係,他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和沈默寡言。

除此之外,老人和子女生活習慣的差異、消費觀念的不同、教育理念的相斥,也會導致矛盾不斷積攢,不利於家庭和睦。

正如近期熱門影集《六姊妹》中的何家麗,她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和奶奶,搬到母親家住。

 

母親不覺得幸福,反而處處埋怨她,覺得她做的飯菜不合胃口,甚至覺得她要霸占自己的房子。

阿麗對丈夫哭訴:“自己一片丹心,還要被嫌棄。”

不管你承不承認,那些和老人同住,全心照顧的子女,常覺疲憊還被埋怨;

而讓老人獨自生活,自己忙碌事業的子女,子女更輕鬆,老人也更自在。

 

父母和子女最好的關係是:

雙方都獨立,相處不費力

教育界有一個觀點是: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。

意指父母過多的關注,過度的介入只會限制孩子成長。

這個道理在成年子女和父母身上也同樣適用。

不要太在意你的父母,不是身為子女對父母不管不顧的冷漠自私,而是給予彼此空間的高級孝順。

打著為父母好的旗號,強行干涉父母的生活,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尊重。

叔本華說:

人就像寒冬裡的刺猬,互相靠得太近,會覺得刺痛;離得太遠,又覺得寒冷;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過活。

父母和子女最好的關係,就是雙方都獨立,相處才能不費力。

看過一位86歲北京大媽的訪問。

 

大媽有三個孩子,兩個女兒、一個兒子,包括女婿和媳婦,工作很好,也都非常孝順。

老伴離世10年了,但她都堅持一個人住,絕不和兒女一起生活。

她覺得自己去兒女家住就像是“插班生”,待著沒有自己家舒服,孩子有她家鑰匙,平時給她買的東西放在屋裡就好了。

大媽認為,少管閒事,不生氣不急,兒女過他們的,自己管好自己,就能活得輕鬆。

聽完大媽這段話,覺得大媽活得太通透了。

正如尼采所說:

父母和子女就像兩座山峰,彼此獨立卻共享同一片天空。

成熟的親子關係,是父母和子女輪流站上舞台,輪流坐在觀眾席,在彼此的人生劇場裡留出舒適的觀看距離。

梁啟超平日會和朋友在家中討論時事。

然而,家中年邁的老父親卻無法接受這些新潮思想,不滿情緒溢出心頭,這讓梁啟超左右為難。

在了解父親的心思後,他沒有選擇和父親爭辯,而是專門為父親打造了一個獨立的庭院。

這樣一來,父親就能按照自己的習慣過小日子,從此那些不滿情緒也在家裡銷聲匿跡了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