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新型婆媳關係」正在流行:婆婆不受氣,媳婦不委屈,老公不為難

當我把相關科普文章發到家庭群,澄清了孩子長熱痱的原因在於悶熱出汗,而不在於我。
從那以後,公公婆婆不再盲目地要求我忌口,而且每次抱寶寶他們都會主動在手臂上鋪上汗巾,不讓自己的汗液碰到寶寶的皮膚。
透過這一舉動,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待寶寶的真誠與真誠,也能感受到他們願意學習成長的決心。
來源:視覺中國
② 面對我先生,他們需要學會放手與放權。
我公公對我先生,向來邊界分明,不會過度幫助。
我婆婆就很不一樣,她總是習慣性地操心我先生的大小事情,替我先生幹這干那。
在先生的體驗裡,她是個很好的母親,好到他無法開口對她說「不」。
同樣面對我的寶寶,婆婆也習慣事無鉅細地操心每一個細節:
寶寶喝什麼牌子的奶粉,她要操心;
寶寶出門要不要戴帽子,她要擔心;
寶寶在房間裡哭了鬧了,她也要操心…
每每這個時候,我都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——
一種邊界被入侵的憤怒:當時負責照顧寶寶的人是我,不是她;
還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憤怒:她不相信我能照顧好寶寶,也不相信我能當好一個母親。
對此,我不得不一次次拒絕她的“好意”,並捍衛自己作為孩子母親的主導權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權力較量後,婆婆真切感受到我的拒絕與憤怒,逐漸收斂了自己的行為。
在她與先生的關係上,還有一種放手則困難得多。
這意味著我先生需要擁有更多獨立意識,學習堅定、溫和地對他母親說「不」;
也需要我婆婆擁有對兒子放手的覺悟,學會把自我成長的權力還給兒子。
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但我相信,他們正在路上,時間會教他們一點點去成長與改變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在一個家庭裡,孩子的誕生既創造了新的生命,也創造了許多新的角色:
爸爸媽媽、爺爺奶奶、祖父祖母、哥哥姊姊…
這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部分。
同時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,整個家庭的權力結構,其實也在同步改變。
就拿我的家庭來說,
孩子出生前——
我的公公婆婆是長輩,是父母,是整個家的主要決策者;
我和先生是晚輩,是兒子和媳婦,需要尊重父母的決策。
孩子出生後——
我和先生無形中就被推向了中流砥柱的位置,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職責;
而兩位老人則無形中被推離了中間的位置,成為小家庭的配合者和輔助者。
這個過程,難免會引發許多權力的較量、思想的鬥爭和利益的取捨。
例如育兒的種種細節上,到底聽誰的?
聽公公婆婆的吧,他們有過相關經驗,但又存在時代差異;
聽我和先生的吧,我們更懂科學育兒,但又會引發權力鬥爭…
記得我有一回,我和先生想為寶寶做菠菜泥,補充鐵元素;
公公以「菠菜含有草酸」為由,強烈反對,因為他得過腎結石,不能碰草酸。
於是他不停地說服我們放棄買菠菜的念頭。
但與先生商量過後,我們還是堅持了自己原有的決定。
來源:視覺中國
表面上,它只是給不給寶寶買菠菜的事情;
實際上,它是我和先生對這個家庭權力結構的挑戰。
我們家在「吃」這件事上,公公婆婆幾乎擁有絕對的決定權。
他們每天負責買菜做飯,至於吃什麼,怎麼做,全部由他們說了算。
關於菜式,他們通常會買他們自己喜歡吃的;關於做法,他們通常會把菜煮爛,方便咀嚼。
除此之外,他們還會嚴格管控我先生能吃什麼,不能吃什麼。
有一回,先生買了一瓶可樂,公公看到後立刻告誡他可樂有害,最好別碰。
還有一回,先生提議想吃五指毛桃雞。
婆婆立刻否決了,並一口認定五指毛桃熱氣,吃了會上火。
在這樣的氛圍下,先生逐漸形成了對「吃」無所謂的態度:
家裡做什麼他就吃什麼,而且還會應我婆婆的要求把菜吃光,不浪費糧食。
回到給寶寶買菠菜這件事——
在公公如此強烈的反對下,我以為先生會選擇妥協,並放棄買菠菜的念頭。
但出乎我意料的是,他冒著可能激怒公公的風險,毅然決然選擇了堅持。
來源:視覺中國
透過心理學的角度,我其實能夠理解:
他不只是在為「寶寶吃菠菜這個需求」去堅持,也是在為那個「從小到大無法自由選擇吃什麼的自己」而堅持。
前不久,先生決定鼓起勇氣找公公交談,請公公放權——
將養育孩子的決定權歸還給他,並將這個家更多的決定權讓渡給他。
經過一番交流過後,公公同意了。
這對先生而言,是自我的成長;
對我公公而言,是放手與成全;
對我們整個家庭而言,則是一次父子權力的交接。
就這樣——
我和先生不斷地向家庭中心靠近,公公婆婆不斷地從家庭中心撤離,
各自在各自的新角色上不斷適應與成長,一起支撐著整個家邁向嶄新的階段。
或許,從一個家庭的角度來看,這才是生孩子的真正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