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「有毒」的說話方式,無非這三種

最近,在閱讀《讀者》雜誌時,我發現了一個「有毒家庭」的概念。
作者貝小戎在《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在家久留》這篇文章裡說:
「如果說正常的家庭像一個溫暖的港灣,可以讓人充電、療傷,那麼不正常的家庭就像一個冰窟窿,甚至像一個戰場。在作戰中,如果你選擇不傷害別人,那麼往往受到傷害的就是自己。”
這裡的後者就是所謂的「有毒家庭」。事實上,它並不如字面意思那麼駭人,更多時候是「機能不全」。
機能不全的家庭,往往無法擁有正向的能量循環,帶給家庭成員極大的痛苦。
其中,最直接、最普遍的傷害,往往與說話方式有關。
好好說話,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必修課。但那些「有毒」的說話方式,往往出現在最親近的人之間。
一個家庭中,最讓人窒息的說話方式,無非以下這三種。
習慣性否定
習慣性否定的家人,常把「不語言」和「但是語言」掛在嘴邊:
「這不可能」「這很難」「你做不到」…
這些話就像一盆冷水,瞬間澆熄一個人所有的熱情。
電影《萬箭穿心》中,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。
女主角李寶莉是個城裡姑娘,卻嫁給了從鄉下下來的馬學武。
因為兩人條件不匹配,李寶莉看不起自己的丈夫,日常生活總是對丈夫各種打壓與否定。
有一次,馬學武跟兒子說,自己因為工作努力,被提拔為廠辦主任,還分了新房子。
這本是一件喜事,李寶莉卻滿臉不屑:“嘁,我說他啊,沒什麼大出息。”
甚至當著搬家工人的面,嘲諷丈夫:“他以為他是誰啊,還當個官……芝麻綠豆大的官……”
她說的每一句話,都透著一股刻薄勁兒,讓馬學武在外人面前顏面盡失。
而回到家中,她也沒給過丈夫好臉色,不是挖苦就是訓斥,常常把丈夫說得一無是處。
長期被否定的馬學武,後來遇到了一個溫柔的女同事。
在女同事那裡,他得到了尊重和仰慕,兩人慢慢發展成了情人關係。
得知真相的李寶莉,一怒之下選擇了報警。
事情敗露後,馬學武身敗名裂,又遭遇了下崗潮,對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,最後跳江自殺。
李寶莉永遠想不到,自己對丈夫長期的否定和打壓,會將他推向絕路。
來源:視覺中國
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一句話:“提到早期環境,我們就不能不提及那些在兒童時期(包括幼兒和少年)破壞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互動。”
其中,最會破壞親子關係的,就是父母的否定式語言。
因為,沒有什麼比被最親的人否定,更讓人挫敗的了。
來自家人的否定,對孩子來說是一種「暴力」。
這種「暴力」會日復一日地折磨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讓孩子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來。
與習慣性否定的人生活在一起,是對人精神和意志的真正摧毀。
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在指責、否定的環境中長大,未來也一定會不停地否定自己、懷疑自己,陷入莫名的自卑和恐懼中。
這種自我懷疑和恐懼,將會嚴重透支一個人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。
所以,請將對家人的否定換成一種鼓勵和肯定。
只有建設性的溝通和積極關注,才能讓家人獲得向上的力量。
習慣性抱怨
有調查顯示,父母在孩子麵前抱怨和爭吵,是給孩子帶來最大傷害的行為之一。
因為,孩子基本上都是依賴父母來認識這個世界的,也從父母的情感表現中,去學習如何對待他人、如何處理情感關係。
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麵前抱怨,孩子便會學會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,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。
有一期《超級育兒師》中,來了一對母子。
孩子常常蠻不講理、大聲哭鬧,而孩子的媽媽在面對兒子時,也總是充滿怨氣。
吃飯的時候,孩子坐不住,媽媽就大聲嚷嚷:“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,老是要我來盯著你!”
孩子要去上學前,不配合媽媽穿鞋子,媽媽就又開始了抱怨模式:“每次都想讓我伺候你!”
後來,節目組才得知媽媽常抱怨,是因為她一個人帶孩子,還要操持家務,身心疲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