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記:當父母老了,有時候會糊塗,對於老人的錯,請軟言柔語。

切記:當父母老了,有時候會糊塗,對於老人的錯,請軟言柔語。
value101 2025-03-29 檢舉

3.介護要依老人的身體能力,依介護階段因時制宜。從環境生活(如購物、陪護外出等)的輔助,到居家生活的幫助(衛生清掃、洗涮以及四季衣物的更換與整理等),到身體介護(如洗澡、如廁、飲食介護等)。應盡最大程度發揮本人的意願和能力,盡最大可能的維持和延長其本人的身體能力。所有事情,盡可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本人的能力,以本人活動為主體。

 

四、不氣餒 ,是指堅持不懈。

養老介護不同於養育兒育女。時間長,老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,加上家族間過去的感情和記憶的參雜,往往使介護看不見盡頭和希望。

介護負擔逐漸加重,經濟和體力漸漸吃力,難以支撐。氣餒、妥協、逃避、怨言等出現其實很正常。尤其是在兩代人關係曾經不佳的家庭中很普遍,剪不斷理還亂。

漫長無期的介護,特別是有認知症老人的家庭,會使整個家庭疲憊不堪,甚至有崩潰之感。除了心理上的堅持外,重要的是科學理解和採取科學的介護方法。

介護要有家庭分擔,家庭成員的介護可以有主次和協同,不能都推給一個人。

每個人都會老去,子女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。介護者最終也會成為被介護者,想像自己介護的人就是明天的自己,這樣會容易理解一些。粗暴對待和虐待老人,將來是一定會感到悔恨和遺憾的。道德倫理上的說教,幫助意義不大。

 

五、不情緒化, 對家人的介護可以說是亦難亦易。

「易」是因為互相熟知,知道其所想所愛,照顧起來容易。 「難」又是因為距離太近,感情有過去的糾葛,甚至是愛恨交織。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帳,都是一部家族史,對介護者採取的態度都是過去的延長。

障礙和老化引起老人的生活能力低下,導致老人對事物處理判斷能力低。加上兩個世代之間過去的複雜情感疊加在一起,使介護就不是純介護的事了。

要知道,家庭內的介護,既沒有金錢上的報酬,也很少有情感上的成就感,心靈上也往往得不到回報,還經常是看不到終結。

認知能力或行為上有問題的老人,經常每天重複問同一問題;有的老人行為上有穢癖(如不修邊幅,不洗澡,抓吃食物甚至是抓塗糞便等);有的老人反复徘徊,經常外出走失;還有些老人患有老年性精神障礙,不分親疏,謾罵他人,打人毀物等。

面對這些時,家人的心情會很複雜。往往不願意讓他人知道,既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忙,又無處訴說。體力、精力、心理、經濟壓力很大,往​​往感到精疲力盡。

 

因此,在介護過程中常出現有情緒煩躁,發怒,甚至發生暴力和老人虐待。

此時就需要有理智,要有克制。需要對各種「異常」要作為一個病狀來理解,要有全家的參與,要有醫療和專業介護的介入,要有同類家庭間的交流和溝通。作為一個病症來理解,就容易控制情緒;這時是考驗理智和智慧的時候。

賽序波最後提醒,介護老人要不情緒化、不衝動、不抱怨、不暴言暴行,你介護和幫助的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。你介護的老人就是一面鏡子,你哭他也哭,你笑他也笑。以上的“幾個不”,是所有參與介護人員的大原則

 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