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內耗的人,大多是太有良心了

03
身邊有沒有這種人?
朋友心情不好來訴苦,即使自己一堆煩心事,還是耐住性子去傾聽和安慰;
單位團建聚會,明明忙了一週就想回家休息,但為了不掃興還是硬撐著去了;
晚上玩手機,看到催淚視頻,忍不住把自己代入,然後開啟深夜emo模式。
這類人天生敏感,又特別懂事,對他人總是能換位體諒,狠狠共情。
但他們把熱情、周到、關懷給了別人,卻唯獨虧待了自己的感受。
當一個人把外界的負面情緒照單全收,別人的事就會轉化為自己的萬千愁緒。
久而久之,共情他人,就成了折磨自己的精神負累。
醫生陶勇在書裡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驗。
剛工作那會,他非常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干擾。
有一次,幾個同事湊在一處閒聊。
護理長說起生活的不如意,抱怨個不停;實習生小劉談起被父母逼婚,情緒很是激動;科室主任對前景表示擔憂,也不停地唉嘆氣……
聽著聽著,陶勇也變得很沮喪,開始杞人憂天,胡思亂想。
當一個人過度承載他人的痛苦,就容易擾亂自己的心緒。
2014年,社會學家做過一項實驗。
他們找來66名大學生,請他們“看圖作文”,描述圖片中人物的情感。
結果顯示,同理心強的人,能迅速且準確地形容出他人的處境與感受。
但伴隨而來的,是皮質醇水平的成長,也就是內心壓力會變大。
由此,研究者們得出結論:心理資源是有限的,太過關注別人的感受,一個人就容易陷入內耗。
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共感疲勞」。
《圓桌派》中,嘉賓梁文道曾說:
“最理想的關係,是類似人跟貓的關係。它跟你作伴但不干擾你,有一種不去過分介入的冷漠。”
所以說,與人相處,最好保持間歇性冷漠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,你沒必要也不可能成為所有人的救世主。
允許自己退後一步,守好內在的心理邊界;也允許自己大聲說不,別去背負任何人的因果。
04
小說《妙不可言》中,主角伊莉莎白‧佐特,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,被導師不公平對待。
她不是想著如何為自己爭取,而是一個勁兒地自責,她怪自己不懂人情世故,怪自己沒有討導師喜歡,怪自己水平太差。
等好不容易撐到畢業,入職化學研究所後,她又一次陷入糾紛。
有人剽竊她的研究成果,有人故意造謠生事,有人明里暗裡讓她吃虧……但為了維護對方的顏面,她每次都選擇忍氣吞聲。
她不停地想,為什麼倒楣的總是自己,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被人喜歡。
可思緒越是混亂,做起事來就越沒有條理,不出三年就被研究所辭退。
離職後,伊莉莎白的生活頓時陷入絕望,精神狀態更是萎靡得一塌糊塗。
走投無路之際,她終於下定決心要改變。
她風格一轉,不再做老好人,變得雷厲風行起來。
後來,她去電視台當美食節目的主持人。
被人質疑,她就擺事實講道理地替自己辯解;
受人欺負,她就大膽應對,維護自己的權益;
她再也不會因為外界一句嘲笑,他人的一句不滿而憂心忡忡。
遇到問題解決問題,碰上麻煩積極應對。
故事最後,伊莉莎白憑藉著深厚的學問與果斷的風格,成為全國知名主持人。
心理學上認為,心腸好的人更容易精神崩潰。 他們對自己要求過高,對他人過度體諒,又無法紓解情緒,就只能用內耗來折磨自己。
豆瓣小組「每天學點心眼子」中,許多人針對這種情況支招。
例如,凡事向外歸因,多外耗別人,少找自己麻煩;
例如,別人的忙不想幫就不幫,他自己早晚能解決;
再例如,果斷拒絕,乾脆翻臉,畢竟為難你的也不是什麼好人。
總結下來,就是撕掉身上的好人標籤,沒心沒肺一點。
哲學家尼采曾說:良心無比敏感的人,會為每一次違背良心而臉紅。
過強的道德感,就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
看似無形,卻無時無刻都在束縛我們,令人活得緊張兮兮。
不要被善良反噬,遠離良心帶來的內耗,才是聰明人的活法。
當個有良心的好人永遠沒錯,但前提是,先善待自己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