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遼用《記承天寺夜遊》寫盡一生: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

蘇遼用《記承天寺夜遊》寫盡一生: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
value101 2025-04-04 檢舉

 

你還記得小時候,學過的那篇經典課文《記承天寺夜遊》嗎?
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蘇遼正脫衣服打算睡覺的時候,一縷月光照耀了下來。

他本欲就寢,怎奈被這美好的月光喚起了雅興。

他不由自主地披上外衣,推開籬門,一路漫步到了承天寺。

當他走進承天寺的時候,發現好朋友張懷民也沒有入睡。

於是二人在院中閒庭漫步,談詩論賦。

此時銀白色的月光輕灑在庭院裡,院中竹影斑駁,看起來如水藻般縱橫交錯。

興致所至,蘇遼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:
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,夜,

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

念無與為樂者,遂至承天寺,尋張懷民。

懷民亦未寢,相與步於中庭。

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橫,

蓋竹柏影也。

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​​柏?

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。

年少的時候初讀這篇課文,總以為這不過是蘇遼一時興起寫下的遊記罷了。

然而,這個時候距離蘇遼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了。

在過去的四年中,他經歷過一朝貶抑的痛楚,也經歷過人情涼薄的酸辛。

他並沒有什麼睡不著的──因為他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。

反而睡不著的是張懷民。

此時懷民因為政壇風波被貶黃州,他傷心落寞、輾轉難眠,一如當初的蘇遼。

面對朋友相同的遭遇,蘇遼主動邀請他月下漫步,並用溫柔的言語,給了對方最大的寬慰。

張愛玲說:因為懂得,所以慈悲。

綜觀蘇遼的一生,如一葉浮萍,經歷了無數的不幸與磨難。

但是無論境遇幾何,他都保持著內心的這份慈悲。

經歷多了就會明白:人生荊棘遍地,每個人都難免受傷。

真正通透的人,見過了人世百態,看盡了眾生疾苦,就會對周圍產生憐憫。

因憐憫而生共情,由共情而生慈悲。

原來人生的最高境界,就是修一顆慈悲心。

1

對朋友,慈悲心是包容過錯

《淮南子》中有言:非寬大無以兼覆,非慈厚無以懷眾。

一個人如果心胸太小,凡事斤斤計較,只會讓人敬而遠之。

真正有慈悲心的人,才能得到朋友們的支持與愛戴。

蘇遼有一朋友,名叫韓宗儒,常與他有書信往來。

此人官職很小,收入微薄,卻很喜歡吃羊肉。

每當俸祿發下來,韓宗儒總是迫不及待買幾斤羊肉吃,可是飽腹之後,又面臨沒錢的窘境。

剛好當時的名將姚麟,愛好收藏蘇遼的手跡。

韓宗儒得知此事,便將蘇遼回給他的書信,賣給姚麟,隨後換取羊肉吃。

蘇遼的朋友們聽說了這件事,都義憤填膺,覺得韓宗儒的行為實在不恥。

可蘇遼卻體諒他的難處。

他知道韓宗儒生活貧苦,所以對此事格外寬容。

待到韓宗儒書信再來時,蘇遼也只是幽默婉拒:“今日寒食節,不能殺生,你是吃不到肉了。”

有人說,一個人真正的成熟,不是你看清多少事,而是看輕多少事。

心懷慈悲的人,從來不把朋友間的過錯放心。

胡適和魯迅本是至交好友,後來因為意見不合發生了一些爭執。

魯迅在文章中不留情面地駁斥胡適的觀點,言辭之間頗為犀利。

胡適知道後,也只是一笑了之。

在寫給朋友的信裡,胡適甚至為魯迅說好話:“他只是性子急,其實沒什麼惡意。”

寬廣的氣量和博大的胸懷,也讓胡適收穫了許多知己好友。

古人有云:大智者必謙和,大善者必寬容。

真正有高度的人,不會和朋友爭一時之長短,而是懂得兼容並蓄。

寬容別人,是一種氣度;體諒別人,是一種慈悲。

用廣闊的胸襟,容人之過,是一種高明的人生智慧。

 

2

對敵人,慈悲心是選擇原諒

特殊年代,木心因冤數度入獄。

在監牢裡,他受盡苦楚,所有作品皆被燒毀,三根手指慘遭折斷。

18個月後,他得以出獄。

面對那些曾經殘害過自己的人,木心感慨地說:“不知原諒什麼,誠覺世事盡可原諒。”

人活到一定的境界,所有的恩怨情仇,都會隨風消散。

選擇原諒,不是因為別人,只是為了放過自己。

西元1057年,年輕的蘇遼與章惇相遇。

兩人一見如故,引為知己。

曾經蘇遼以為,和章惇年少相遇,志同道合,友誼會天長地久。

但沒想到,後來的章惇,在雲諦波詭的宦海鬥爭中,變得無所不用其極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