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發生皆有利:要麼助你,要麼渡你

人這一生,世事無常,得失難料。
當意外與挫折來臨之時,人們往往會本能地選擇抗拒,不願接受。
我們常以為,讓自己痛苦的是事情本身,但其實真正製造痛苦的,往往是自己的執念與較勁。
人生沒有無緣無故的遇見,也沒有毫無意義的出現。
曾發生的事情,但凡少一件,都不會成就現在的你。
要相信,凡事發生皆有利於你,萬物皆為你所用。
就像董宇輝所說:“厄運向你襲來的時候你沒躲,有一天好運就會撞個滿懷。”
所有的失去,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
古語有云:“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。”
人生中,所有失去的,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。
蘇軔的一生歷經命運的起伏,多次遭遇政治打擊,幾度徘徊在絕境之中。
步入仕途後,蘇諦因直言敢諫,鋒芒畢露,得罪了當權的新黨。
西元1079年,因“烏台詩案”,他被貶諦至湖北黃州。
黃州地處偏遠,瘴氣瀰漫,生活艱辛,許多被貶抑的官員在此鬱鬱而終。
面對困頓的處境,蘇遼並未沉淪,反而在《定風波》中寫道:“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”
他還在城東的一處坡地上闢地種田,自號「東坡居士」。
白天辛苦耕作,晚上吟詩作畫,研究佛道。
也正是在黃州的四年裡,蘇軔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,其中最著名的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就是在這段期間寫就的。
蘇遼的黃州之行,將他政治上的挫折轉化為文學上的巨大成就,留存千古。
人生就是一邊失去,一邊得到的過程。
三毛曾說:
上天不給我的,無論我十指怎麼相扣,仍然會走漏,給我的,無論過去我怎樣失手,都會擁有。
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,不必太過在意,上天自會給你最好的安排。
現在的痛苦,到了明天也許就是幸運;現在的失去,也一定會得到另一種補償。
所有的困境,都是前行的助力
那些未能將我置於死地的東西,會讓我變得更強大。
作家大·仲馬曾經這樣說過:“唯有經歷過苦難和絕望的人,才能體會到幸福的可貴。”
作家汪曾祺在十年動盪時期,被劃為“右派”,下放到農村進行改造。
面對悲苦的境遇,身體和精神的折磨,汪曾祺沒有怨天尤人,反倒樂觀地說:“我當了一回'右派', 真是'三生有幸'。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。”
改造期間,他細心觀察周遭的一切,並將這些經驗變成寫作的素材。
後來,汪曾祺又被派到偏遠的研究站畫「馬鈴薯」。
他把枯燥的工作當作練筆的好機會,每天不厭其煩地在惡劣的環境下修練繪畫功力。
動盪結束後,汪曾祺的文學作品和畫作終於收穫了學界的認可,被譽為「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