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歲陳道明再度爆紅:一個人真正的強大,從獨來獨往開始
 
		
可他怎麼也沒想到,本以為的真性情好友,有一天會在生意上“絆自己一跤”,深信不疑的好哥們,關鍵時刻給敵對的公司做了幫手。
錦上添花的人數不勝數,雪中送炭的人寥寥無幾。
有個觀點說得很對: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,就是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99%的事情,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。
這位年過半百的長輩,如今再提起交友,他笑著說:“一生中能遇到1%懂你的人就夠了。”
不禁想起綜藝《令人心動的offer》中的丁輝,白天在律所忙碌工作,晚上回家後,看到女友送的蛋糕才想起那天是自己29歲的生日。
丁輝的一句:“都沒人記得我的生日,就你記得,真的是感動。”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。
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過了40歲,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中,寶貴的時間應該留給真正愛自己的人。
正如作家蘇苓所寫的:
“寧可孤獨,也不違心;寧可抱憾,也不將就。”
							
							
							
							
後半生,做個孤獨不寂寞的人
復旦教授陳果在一次講課的過程中,談到了她以前的一位同學。
這位同學很特別,經常會在下課之後,孤身一人走出學校,隨便搭乘一輛公交車,拿著本子記錄沿途風景。
商店、修理鋪、車站等等,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在他的眼中都美好至極。
大學幾年,他早已將路過的街頭巷尾銘記於心。
後來,他又將所見所聞記錄成冊,閒暇時便拿出來看看,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有人說:“一個人待著時常覺得索然無味,難以忍受寂寞。”
可若是你的內心富足,被更多的新事物所填滿,又怎會感到寂寞?
四年前,著名攝影師高木由利子偶然看到了一片自然山林十分喜歡。
於是她開始學習裝修理論、考駕照,然後一個人搬進了深山。
她買下了山中的一座房屋,將屋子裡裝修成自己喜歡的風格,在春去秋來間,慢煮歲月。
65歲的她,說起獨居的日子,感慨道:
“人最重要的還是獨立,經營好自己的生活,就是一份事業。”
人到中年,本就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,摒棄了寂寞帶來的鬱悶,接近更深層次的自由。
因為真正的平靜,不是避開車馬喧囂,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。
							
							
一個人的時候,可以做的事情其實很多:
看一部紀錄片、讀一本好書,從中尋覓人生的意義,體會獨處的樂趣;
學習美食或製作手工,收穫新技能,從而充實;
給過去做總結,給未來定計劃,自省使人自明;
進行一次大掃除,清掃房間的同時,也是在清理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。
無論做什麼,都不要忘了:做一個孤獨而不寂寞的人,讓心中住進廣闊天地。
周國平在《獨處是一種能力》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態:
“一是惶惶不安,茫無頭緒,一心逃出寂寞;二是漸漸習慣寂寞,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,用讀書、寫作等來驅逐寂寞;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,誘發出關於生命、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。”
從此刻開始,學會獨處,給生活留白,你將會發現,這片土壤還會結出甘甜的果實。
獨來獨往,亦有風景可觀;一個人的細水長流,亦是清歡。
點個在看 ,願你自由隨心,閱盡繁華,回歸本真。
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 
 
						