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斯克的智慧:當你竭盡全力的贏過了一次,世界才會開始聽你的話
他的火箭炸了 11 次才成功回收,他的特斯拉 Model 3 生產時差點因為質量問題翻車,但這些 「不完美的贏」,依然打破了人們的認知。
他說:「就像第一次有人站起來走路,肯定很笨拙,但重要的是他證明了人可以不用爬著走。
普通人總在等 「準備好了再行動」,結果永遠等不到那一天。
你想做自媒體,非要等到 「文筆好了再開始」;你想創業,非要等到 「資金夠了再啟動」;你想轉行,非要等到 「完全學會了再辭職」。
卻不知道,贏一次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比原來的認知多走一步。
就像馬斯克第一次把火箭送上太空,雖然沒回收成功,但已經證明了 「私人公司也能造火箭」,這就夠了 ,剩下的,世界會幫你完善。
更妙的是,一次贏能帶動連鎖贏。
馬斯克贏了火箭回收后,NASA 給了他巨額合同;有了 NASA 的背書,特斯拉的股價開始上漲;有了資金支持,他又能投入星艦研發,這就像多米諾骨牌,第一張倒下后,后面的會跟著倒下。
這就是為什麼說 「萬事開頭難」,難的不是事情本身,是打破第一個認知繭房。一旦打破,后面的路會順暢很多。
三、竭盡全力的贏,不是 「比別人努力」,是 「逼自己進化」
馬斯克在特斯拉工廠有個外號叫 「睡魔」,他能在生產線旁的睡袋里連續睡三個月,每天工作 20 小時,員工都說 「跟著他干,感覺在拿命換錢」。但他自己卻說:「我不是努力,是被逼著進化, 不進化,就會死。
2008 年,SpaceX 連續三次火箭爆炸,特斯拉瀕臨破產,他把最后一筆錢投進去,說:「這是最后一次機會,輸了就徹底完蛋。」 結果第四次,火箭成功了,特斯拉也拿到了救命的融資。
這就是 「竭盡全力」 的真相:不是用時間堆數量,是用絕境逼質變。
普通的努力是 「每天多做一點」,竭盡全力是 「把自己逼到墻角,看看能不能長出翅膀」。你加班到 10 點是努力,通宵改方案并推翻重來是竭盡全力;你背單詞是努力,用單詞造句子并和外國人交流是竭盡全力;你健身是努力,受傷后調整方法并堅持是竭盡全力,前者是量變,后者是質變。
馬斯克的 「竭盡全力」 有個特點:他會把自己逼到能力的邊界,然后硬生生拓寬邊界。
他不懂火箭,就把自己關在圖書館三個月,啃完《火箭推進原理》;他不懂電池,就請物理學家給自個兒開小灶,直到能和工程師討論技術細節;他不懂隧道工程,就親自下到隧道里,和工人一起研究掘進機。
他說:「贏一次的過程,就是把‘我不會’變成‘我會’,把‘我不行’變成‘我試試’。」
普通人總把 「竭盡全力」 當成 「拼命」,其實不是。
拼命是用身體換成果,竭盡全力是用智慧和意志換進化,你搬磚搬得再賣力,也成不了建筑師;但你在搬磚時思考 「怎麼搬得更快」,可能會成為工頭。
馬斯克說:「真正的竭盡全力,是帶著腦子拼命,既要流汗,也要流淚(思考到頭疼)。」
更顛覆認知的是,贏一次后,你會愛上竭盡全力的感覺。
馬斯克在一次采訪中說:「第一次成功回收火箭后,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,不是因為贏了,是因為知道自己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。」
這種 「我能進化」 的自信,比成功本身更寶貴。
寫到這里終于明白,馬斯克說的 「當你竭盡全力的贏過了一次,世界才會開始聽你的話」,不是鼓吹 「成功學」,而是揭示了一個生存法則:
世界的注意力是有限的,只會分配給那些證明過自己的人。
你沒贏過,就像在嘈雜的菜市場里說話,沒人會注意;你贏過一次,就像拿到了麥克風,你的聲音會被放大。
咱們普通人總在抱怨 「世界不公平」,卻沒想過 「公平是贏來的」。
你想讓老闆聽你的建議,就得先做出點成績;你想讓朋友尊重你的想法,就得先證明自己靠譜;你想讓家人支持你的選擇,就得先用結果說話。這不是勢利,是人性,人們總是更愿意相信那些已經被驗證過的人和事。
馬斯克在星艦爆炸后,反而恭喜團隊:「我們學到了很多,離成功又近了一步。」 他的字典里沒有 「失敗」,只有 「還沒贏」。
這種心態,或許比贏本身更重要,因為只要你還在追求贏,終有一天會贏;而一旦你接受了 「贏不了」,就真的贏不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