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塞《荒原狼》: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內向的人
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黑塞一直被譽為“靈魂闡釋者”
他常年離群索居,性格孤僻內向,很少與人親近。
但他的作品,思想極其深刻,情節更是引人入勝。
尤其是著作《荒原狼》,更是將世界的混亂、生活的荒誕呈現得淋漓盡致。
在書中,一個叫哈里的資深社恐,慘遭社會打壓,受盡眾人排擠,像只闖入人群的狼,在尖銳又惡毒的驅趕聲中四處逃竄。
他絕望到發瘋,產生離奇的幻覺,看見自己夜店買醉,縱慾狂歡,虐殺同胞……
他拼了命地去合群,可到頭來,還是那隻不被接納的孤狼。
絕境之中,哈里只得接納現實,放棄掙扎。
他躲入偏僻的小鎮,獨居在寂靜的閣樓,開啟無人問津的生活。
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,自己反而在獨處中獲得了救贖。
心理學家榮格說:“讀黑塞的書,像在暴風雨的深夜,看見閃耀的燈塔。”
不少敏感又脆弱的人,從荒原狼身上看見了自己,找到了力量。
眼下的時代,錯綜迷亂,危機四伏,越來越多的人害怕出門,恐懼社交。
我們痛恨自己內向,為孤僻感到羞恥,覺得“不被接納”是種罪。
但《荒原狼》卻讓人明白:千萬不要低估任何一個內向的人。
每一個社恐敏感的人,身上都藏著不容小覷的力量。
1
生活這片荒原上
誰不是一匹流浪的孤狼
1914年一戰爆發,德國全民陷入狂熱之中。
有人盼著戰場立功,逆襲改命;有人藉機上位,爭名奪利;有人幸災樂禍,隔岸觀火。
但也有人總是不合時宜地高唱反調。
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個叫哈里·哈勒爾 的學者。
他撰寫反戰文稿,攻擊政府暴虐,諷刺人們的愚蠢,揭露道德的淪喪。
很快,他就被群起而攻之,洶湧的惡意像一枚枚炸彈,將他的生活瞬間炸成一片廢墟。
報刊不再聘請他撰稿,社會組織將他除名,家族與他斷交,妻子提出離婚,群眾更是對他恨之入骨……
哈里被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,嚇得慌了神。
慢慢地,他變得膽小敏感,看見人總要躲起來。
一天,他不得不出門辦事。
一路上屏氣凝神,縮著脖子沿牆根悄悄地走著。
忽然地,尖笑聲從四周響起,石塊劈頭蓋臉地朝他砸來,眾人像驅趕老鼠一樣戲弄他。
哈里撒腿就跑,誤打誤撞地混入一支送葬的隊伍,他被夾在人群中,迷迷糊糊地遊蕩。
緊接著,小說裡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。
只見一個陌生人迎面走來,冷不丁地塞給了他一本小書。
而最先映入眼簾的,是封面上“荒原狼”三個字。
哈里靈魂一震:自己不就是一匹狼嗎?只能去無人的荒原流浪。
想到這裡,哈里匆匆回家。
他連夜收拾行囊,遠走他鄉,毫不猶豫地告別眼下的一切,踏上了流浪的旅途。
豆瓣上有條熱門書評:
“荒原”代表著遠離社會,拒絕社交;“狼”則是我們內心的孤獨與對抗。
不少網友留言,說自己也是和哈里一樣的荒原狼。
拒絕隨波逐流,總是格格不入,等被傷得體無完膚,就只能各種躲藏。
不願出門,不願聚會,更不願與他人締結任何關係。
曾經的我們,真誠表達,坦率做人,但卻總是被誤解,被孤立。
可當我們學會緘默,與世無爭,卻又成了別人眼裡孤僻的怪胎。
背負著不合群的標籤,人前尷尬局促,人後自責羞愧。
恰如黑塞所言:“無法向外界展示自己,遮遮掩掩地生活,就好像一種恥辱。”
我們視孤僻為不可饒恕的重罪,把不合群當成巨大的羞恥,恨不能拿起利刃,把骨子裡的內斂剔除。
然而,身處迷亂的人世間,人總要允許自己有逃離的權力。
社會這片荒原上,從來不缺可憐的孤狼。
但只要狼性尚存,我們就不會被輕易摧毀。
再洶湧的惡意,也殺不死一隻內心強大的荒原之王。
2
向內行走的人
是被低估的孤勇者
哈里離開德國,來到了一處不知名的小鎮。
他租了間閣樓,正式開啟獨居生活。
他幾乎閉門不出,整日待在家裡鑽研學術,閱讀書籍,撰寫文稿。
這裡是哈里的“獨立王國”,除了房東太太,再也沒人前來打擾。
少了外界的喧鬧,日子靜謐安穩,卻也有數不盡的挑戰。
生病時無人照顧,哈里只能與病魔單打獨鬥,甚至逼自己吃鴉片止痛;
學術成果無人問津,哈里在懷才不遇的痛苦中,告誡自己千萬別放棄;
慘厲的回憶湧上心頭,哈里便假想出一個朋友,向他傾訴,尋得安慰。
無數個難眠的深夜,他一個人熬到天亮;無數次病痛的侵擾,他一個人撐到痊癒。
哈里像是經歷了一場小型涅槃,在極致的孤獨中脫胎換骨,獲得新生。
他不再橫衝直撞,更不會惶惶不安;
他敢於直面人世間的險惡,也敢於拒絕不適合自己的一切。
他不再害怕孤獨,在一個人的世界裡,活得清醒、睿智而通透。
一次,他拜訪一位教授,意外得知這位自己崇拜的前輩,竟在幫政府愚弄百姓。
若在以前,哈里必定針鋒相對,但這次,他卻只是起身告辭,斷絕來往;
還有一次,哈里去到一個叫“魔劇院”的地方,這裡是無政府主義者的天堂。
大家思想前衛,無拘無束,對哈里也十分友好。
可哈里只覺得吵,還是決定一個人回家待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