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:再好的關係,也會過期
孔巢父尤其欣賞李白的才華,李白也由衷敬慕孔巢父的風度。
過了兩年,天下形勢不穩,因為兵亂和天災,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流民。
在憂慮之下,李白打算出山,盡一份自己的力量。
孔巢父卻笑他說,天下再亂,又於你我何事,不如留在這裡逍遙快活。
聽了這話,李白大怒,當即就與孔巢父吵起來。
他根本無法接受,當黎民百姓們都在受苦時,自己卻躲在桃花源里飲酒縱樂。
最終,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抱負離開了竹溪,再也沒回來過。
他與孔巢父的多年情誼,也因為觀念的分歧,就此戛然而止。
俗話說: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”
三觀相左的人,即使能夠並肩同行一段時間,最終也都會相背而行。
魏晉時期,嵇康和山濤,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。
山濤在魏國任職,一路升遷。
在擔任尚書吏部郎後,他向朝廷推薦好友嵇康入朝為官。
嵇康得到消息後,既驚且怒,立馬給山濤寫了封絕交信。
他信中直白地說:“我是懶散慣的人,本以為你了解我,沒想到不是這樣,你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了。”
兩人就此斷交。
經歷的事越多,你就越會明白:三觀,是人與人之間最難逾越的鴻溝。
觀念相悖的兩個人,就像兩條相交線,隨著分歧越大,最終只會漸行漸遠。
正所謂:三觀不合,不相為友。
不是一路人,散了就散了。
不必追問,也無需解釋,心照不宣地默默退出,就是最體面的告別。
3
再好的感情
也難敵現實磋磨
《史記》裡有這樣一個故事。
秦末時魏國人張耳與同鄉陳餘,兩人一見如故,結拜為生死兄弟。
鉅鹿之戰中,張耳遭遇秦軍圍困,危急關頭,他向陳餘求助。
沒想到,為了保全自己,陳餘竟然拒絕出兵。
後來等到援軍趕到,大敗秦軍,張耳這才脫困。
可從此以後,他便與陳餘心生間隙,兩人最終由刎頸之交徹底變成陌路人。
很認同一句話:“事不出,不知誰近誰遠;人不品,不知誰濃誰淡。”
有些情,相識時熾烈如火,再見時物是人非;
有些人,相遇時引為知己,重逢時已成仇寇。
再好的關係,也經不住時間的考驗,扛不住風雨的摧殘。
公元744年,因受排擠,李白被朝廷賜金放還。
在去洛陽途中,他遇到了詩人杜甫與高適。
三人相見恨晚,結伴窮遊,一起“放蕩齊趙間,裘馬頗清狂”。
期間,李白與高適惺惺相惜,結下了深厚情誼。
天寶十四年,安史之亂爆發,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。
次年,永王起兵造反。
這時高適得到唐肅宗賞識,正好負責討伐叛亂。
很快,永王兵敗被殺,李白則被抓進大牢。
走投無路之下,李白只好送了封信給高適,希望他能幫忙說情。
他本以為憑藉多年交情,在這困難之際,肯定會得到好友的援手。
沒想到高適根本沒有理會,甚至連回信都沒有。
幸運的是,這時剛好新帝登基,朝廷大赦天下,李白這才撿回一條命。
出獄後,李白與高適就此決裂,兩人再也沒有來往過。
自媒體人@陸克文 說:
在這個世界上,感情是最經不起考驗的東西。堅固時,能排山倒海;脆弱時,又一碰就碎。
在現實的顛簸考驗中,再深的感情,都有隨時傾覆的危險。
時間識人,落難識心。
低谷時棄你不顧的朋友,丟了也不可惜;
只能共富貴,不能同甘苦的關係,斷了反而是好事。
在這涼薄的世界裡,把真心留給值得的人,才是活著最大的清醒。
▽
豐子愷先生說過一句話:
小時候總以為,成為朋友就永遠是朋友。
長大後才明白,人與人之間,哪來什麼永遠,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,就已經是溫暖。
世間的緣分有深亦有淺,聚散半點不由人。
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,有些關係注定很快就會消失在你的生命中。
如果注定要走散,不如坦然對之,去留隨意,聚散隨緣。
點個贊吧 ,祝福生命中的所有過客,珍惜那些依然還陪在身邊的摯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