窮不是吃苦,能吃這四種苦的人,不會窮下去
我們現在的樣子,是由我們過去的每一天所塑造的。
路要一步步咬牙走下去,苦要一口口嚥下去,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。
03
孤獨的苦
楊振寧形容愛因斯坦時,用了一個詞語:孤持。
雖然孤獨,但堅持如此。
通往遠方的路需要獨行,一個人的出眾,都是從孤獨開始的。
木工大師秋山利輝32歲時,創辦了一所“秋山木工”學校。
在招收徒弟之前,他會做多次暗訪,觀察這個學徒能不能吃苦,耐不耐得住寂寞。
學徒進了學校後,馬上就被關“禁閉”。
學校規定:沒有允許,誰也不准離開;不經同意,家長也不准探望。
這個“禁閉”,一關就是八年。
秋山制定了一套八年育人制度,學費全免,但學徒必須依規而行:
一年養成匠人基本習慣,三年把師傅所傳技藝融會貫通,四年跟師傅學習品行。
而那些不必要的社交,沒有用的應酬,一律嚴格禁止。
迄今為止,這所學校培養出50多位技藝卓越的木工大師,活躍於全球各個國家。
那些獨處的時光,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李敖之所以活得光芒四射,是源於他不太合群的性格,他說:“我是單幹戶,不與朋友來往,但是我自己很用功,每天工作16個小時。”
建築學家王澍一心撲在自己的建築事業上,最終獲得世界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,他說:“我要一個人默默前行,看看能夠走多遠。”
敢於離群索居者,往往是強者。
因為他們明白,承受住破繭成蝶過程中的孤寂,才有一飛沖天的力量。
04
尊嚴的苦
有一次,父親曹河仁帶著曹德旺一起外出,在街邊看到一個乞丐時,父親轉頭問曹德旺:“你看他們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?”
順著父親手指的方向,曹德旺的眼神落在了乞丐身上。
年輕氣盛的曹德旺一臉不屑地說:“乞丐有什麼可學的,難道和他們學要飯?”
聽了曹德旺的話,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:
乞丐也值得學習,他們可以不顧寒暑,放下面子去乞討,有這樣的精神,到什麼地方不能活?
面子都是給狗吃的,你越把麵子當回事,生活越不把你當回事。
工作中,多少人仗著輩分高,不願彎腰學習,不可避免地落於人後。
多少人自恃學歷高,不肯俯身從底層幹起,只能卡在階層縫隙中。
可這些偽自尊,不過是自縛的枷鎖。
張頌文畢業於人才濟濟的北京電影學院。
雖然很多劇組來物色演員,卻沒有任何機會光顧他,無奈的他只得主動上門請求。
去了600多趟,被拒絕了600多次,還換來了羞辱。
有一次,他被導演當作反面教材當眾羞辱:“個矮,大腦門兒,這種人做不了演員。”
在眾人的哄笑聲中,張頌文落荒而逃。
滿腔熱情,在現實面前被擊打得支離破碎。
但是受再多委屈,挨多少白眼,張頌文都沒有心灰意冷。
有戲時,即使鏡頭幾秒的路人甲,也竭盡全力去演繹。
沒戲可演時,張頌文放下所謂北電學生的傲氣,靠打零工養活自己,
最後,在底層吃盡苦頭的張頌文,憑藉《狂飆》紅遍大江南北。
經歷千人棄的落魄,方迎來萬人捧的輝煌。
沒有誰一出場就光彩奪目,從台下到台上,從冷板凳到聚光燈下,那些璀璨的背後儘是別人的輕視和世間的蒼涼。
▽
王小波曾毫不客氣地戳穿吃苦的假象:
“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,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,虛擲了不少年華,所以有人就想說,這種經歷是崇高的。”
層次低的人以為窮就是苦,以吃這種苦為勳章。
但有出息的人,遠離無意義的苦,只吃有價值的苦。
因為後者藏著改變命運的能量。
點個贊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