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公司,管理越少越好

我一直認為:每一個人,都要有極簡思維。
經營公司也是如此。尤其是小公司,更要在戰略、制度、組織上,做減法。
今天,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。
在戰略上做減法
很多老闆總是想要的太多,看什麼賺錢,就做什麼,有時候做四五件事。
雷軍最早也是這樣的,他最早辦了一個三色公司,做過裝機,軟件開發,倒手電子元器件,連打印的活兒都接,做得很多,但陷入了困局。
後來,雷軍得出了結論:其實大到公司佈局,小到定義一款產品,要不斷收斂,克制貪婪,少就是多。
蘋果也是如此,喬布斯離開蘋果後,蘋果的產品越來越多。1997年,喬布斯被請回蘋果,喬布斯大刀闊斧砍掉了不同型號的產品,砍掉了70%。
用專注這一招,讓蘋果從1997年虧損10.5億美元,到1998年盈利3.09億美元。
尤其是公司還很小的時候,你的人力和資源是有限的,反而要集中優勢兵力,在某一處以多勝少。
所以偶爾會有一些老闆告訴我,他的業務做到了一千萬、兩千萬,要做第二曲線,我都會建議他,暫時不要做。
中國任何一個行業,最少都有一年幾千億的規模。與其胡亂折騰,還不如先把現有的業務做好再說。
因此,要時刻提醒自己,找到最重要的事,專註一點,再專註一點。
制度做減法
國有國法,司有司規,公司需要製度,哪怕公司只有三兩個人,都需要有製度和管理。
但制度,也要做減法。
很多公司看似有流程和製度,但最後都變成了一道道“關卡”。
前一期《刷新》,我和創維前CEO楊東文對話,就說到了這一點。
業務人員要和經銷商打交道,或者在終端門店和客戶打交道,肯定會涉及到一些社會的交往。
會請客吃飯,一定會產生一定的維繫情感的營銷費用,可能會沒有票據。
以前的會計、財務就是一刀切,不給報。或者報銷很麻煩,業務人員有時候甚至要貼錢,員工的積極性就不強了。
楊東文做CEO後,就採取了一些變通的方法。
將業務人員的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,當差旅費,承包給他。
把流程優化一下,問題就解決了。
很多公司,有著各種各樣的製度,比如要做各種各樣的表格,每天一半的時間都在填這種、那種報表,拜訪客戶時間反而沒了。你看,變成了形式主義,對業務沒有任何幫助。
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很多管理者,沒有認清楚制度和流程。
制度、流程、管理是手段,而不是目的。它們核心是為了幫助我們規範流程,提高效率的,是為我們服務的,不能讓管理大於經營。
尤其是當前的時代,不能簡單做傳統的管理,比如一些公司,當業務不好的時候,就管得很細,關心有沒有打卡,有沒有遲到,遲到了就罰款。所以會有“管理一嚴,就有人辭職”的表象。
其實相比較,更應該關心員工的效率和產出,關注他的經營結果。
組織做減法
在組織上,也需要做減法。我認為這3點很重要。
1.打造牛的團隊
做決策,一定要聽大多數人的意見,和少數人商量,自己一個人做決策。
和少數人商量,就意味著你要有非常核心的決策團隊。
在公司還很小的時候,這時候,資源很少,不一定能吸引到非常全面、背景又很強的人加入。
怎麼辦?
就是要擺脫大公司思維,不要信仰最牛的人,而是要打造最牛的團隊。
你可以用你的願景,找某一方面牛的人加入,他在某一個方面比你強,他能夠獨當一面,能和你互補。
在我們公司,招聘高管,如果他沒有在某一個方面超過我,我是堅決不會要的。
所以招人, 一定不能省時間、省精力,反而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找合適的人,做到互補,搭建出牛的團隊。
在搭班子上嚴格,看似是做加法,本質是在做減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