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管理時間更重要的,是管理精力

很多人都在管理時間,時間安排得非常好。
看似做了計劃,卻效果奇差,每天都很疲倦,工作和生活一團糟。
這就是精力不夠導致的。
所以比管理時間更重要的,是管理精力。
那麼如何管理精力?
在《管理精力》一書中提到,有四種精力源:體能、情感、思維和意志。
我們一個一個說。
體能精力:革命的本錢
身體永遠是第一位的,每一個人拼到最後,拼的就是身體。
我有一個朋友,之前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,沒有生病前,氣場非常強大,是雷厲風行的一個人。
但後來生病了,摘除了膽的一部分,之後整個人的氣魄沒有了,做事情沒有魄力了。
不管是體力勞動,還是腦力勞動,都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。
因此要:
管理好飲食。
合理飲食,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。
管理好睡眠。
一個人如果連早睡早起都控制不了,又如何掌控人生呢?
規律作息,早睡早起,會讓你對生活有一種掌控感,能極大地改變你的狀態,抑制不良情緒。
合理的運動。
現代科學研究顯示: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分泌大量的內啡肽和少量的多巴胺。
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,讓你感到快樂;內啡呔是一種補償機制,能幫你排遣壓力和消除不快。
保持體能精力的充沛,當體能好了,才具備做好事情的基礎。
情感精力:避免情緒內耗
負面情感代價昂貴且效率低下,他們會快速耗盡我們的精力儲備,就像一輛高油耗的車。
如何找到正向的情感精力?
史蒂芬·柯維在《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中提出每個人都有兩個圈:關注圈和影響圈。
“關注圈”,就是那些你感興趣的,但是不一定能掌控的事情,比如說天氣、股票、環境等。
而那些你感興趣,並且可以掌控的,就是你的“影響圈”。比如說,你的情緒、時間和工作的安排等。
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,應該集中在“影響圈”裡。
因為你的注意力一直在“關注圈”上,就容易產生負面情感,變得怨天尤人、把自己當作受害者。
當你專注在“影響圈”的時候,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你的能量是積極的,通過不斷努力,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。
但在做“影響圈”相關的事時,應該做難且有意義的事,比如健身、學習等。而不是沉迷於電視劇、刷抖音。
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里發現:
長期看電視會導致焦慮增長和輕度抑鬱。相比之下,做的事情越有內涵,我們越能補充自己的精力儲備,恢復力也越好。
不斷提高情感精力,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,才會覺得充實。
思維精力:為大腦節能
1970年,阿爾文•托夫勒在《未來的衝擊》中指出:太多的信息會損害我們思考的能力。
當太多信息通過感官通道進入大腦,大腦的處理能力就會超載。
當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,越碎片化,大腦就會越混亂,這時候,也會浪費我們的精力。
那麼怎麼提升思維精力?就是整理信息,將信息轉化為資產。
可以用結構化思維來處理信息。
1.歸納法
信息是駁雜的,因此要掌握更多的因果關係,進行歸納和總結。
比如從某處學習到了要素A,又從某處看到了要素B,還從別的地方學到了要素C。那麼它們之間存在什麼樣的因果關係,彼此間有什麼關係?
我能否結合這些知識,整理出屬於你自己的結論?
你看,通過總結和提煉的方式,像一個漏斗一樣,層層過濾,直到得到關鍵的信息點,抓住本質。
2.演繹法
你通過總結,得出了經驗,這時候,還要可遷移。
比如你是做連鎖門店的,原來是做4S店的。
你已經提煉出來了開連鎖門店的單店盈利模型。
現在你要開一家餐飲連鎖店,藥店、或者美容院。
儘管行業變了,但是本質上都是連鎖。單店的盈利模型是一樣的,你還可以用原來的經營邏輯,來經營現在的門店。
你看,通過演繹,原來的知識結構就可遷移,能為我所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