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頂級修養:知止才能不踰矩、知止才能不越界、知止才能不踩雷

最頂級修養:知止才能不踰矩、知止才能不越界、知止才能不踩雷
value101 2023-05-22 檢舉

弘一法師曾說:“人生有三件法寶:上進,知止和守正。”

 

細品回味無窮,寓意深刻。

 

年少時,我們衝勁十足,總會一味主觀地圖快求急、貪多求全,不管不顧地向前衝。

 

殊不知,勢,不可使盡,便宜,不可佔盡。

 

到了中年,吃過虧,扛過責,也才頓悟,凡事有度,過則為災。

 

終會明白,能夠把握好一個尺度,學會知止,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。

 

明代思想家方孝孺在論談為人處世時,常把心有敬畏放在首位。

 

他說: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規,行有所止,偶有踰矩,亦不出大格。”

 

說的是,人有敬畏心,便能說話有分寸,行為有依歸,才能堅守住底線。

 

聽過一件荒唐的真事:

 

有次飛機起飛前,一名男子正將木箱放進行李艙。

 

空姐看到後,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,並因職業敏感微笑問他:

 

“先生,請問您的箱子裡裝的是什麼?”

 

誰知,男子一本正經地回答:“炸彈。”

 

空姐瞬間緊張了起來,她再三向男子確認,並報警上報情況,控制住男子,暫停起飛。

 

但最後經查實,男子的箱子裡只有一件瓷器,而非炸彈。

 

男子雖辯解“我就是開句玩笑”,可因為這句過火的玩笑,受到了法律處罰。

 

不恰當又不合時宜的玩笑話,可弄巧成拙,沒准在別人看來就是晴天霹靂。

 

人若不知畏,難免言行失當,舉止欠妥。

 

而一旦過度失了禮節,於己於人都是出格。

 

歷史上有個“四知拒金”的故事。

 

東漢人楊震,曾因王密才幹出眾,向朝廷舉薦他為昌邑縣令。

 

王密為了報答當年提攜之情,深更半夜帶著10斤金子想送給他。

 

楊震見狀非常生氣:

 

我正因為你有真才實學,又知孝廉,才舉薦你做官。而如今你這樣做,豈不是辜負了我。

 

王密仍堅持:“現在是深夜沒人知道這件事,你就收下吧!”

 

楊震厲聲喝斥道:

 

“天知,地知,我知,你知!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?即使沒有別人在,難道你我的良心不在嗎?”

 

王密聽後滿臉通紅,像做賊一樣灰溜溜逃走了。

 

知止者,最懂慎獨自律,猶在無人時更知自省自警。

 

面對外物利誘,他們向內修行:唯慎思於心,而後謹言慎行於身。

 

正如曾國藩所說:

 

“人生之善止,可防危境出現,不因功名而貪欲,不因感極而求妄。”

 

以“止”為人生行為約束,凡事便留有餘地,有所節制。

 

而一個人若能有知止的智慧,在“止”的問題上常存敬畏,人生多半不會踰矩、走偏。

 

在希臘神話裡,大地女神對牧羊人克利斯心生愛慕,多次找機會向他表白情意。

 

但克利斯深知自己不過凡人,怎麼能攀附女神,於是斷然拒絕,刻意保持交往的距離。

 

大地女神難抑單戀無果的悲痛情愫,將自己化作了薊花,以釋解“心如針刺”之苦。

 

薊花開花美艷,但全身長滿了刺,讓我們忍不住想靠近,但又不能靠得太近。

 

植物學家把薊花的刺稱之為生存智慧:“保持適當的距離,才可以給彼此安全。”

 

薊花身上的刺是美麗的界限,也是交際的尺度。

 

在人情來往中,我們不要忘記彼此身上的刺,有邊界感,才有安全感。

 

在撒哈拉時,三毛曾有過一段“熱鬧”的經歷:

 

有次受邀去鄰居家喝茶,發現鄰居家髒亂不堪,出於好心,她拿來自家的拖把,教鄰居拖洗地板。

 

她的“樂於助人”很快傳播開來,遠近鄰居都會來她家借東西,而且大多有去無回。

 

有一家鄰居,男主人每天都會派兒子來敲三毛家的門:“我爸爸要藉一下刀叉。”

 

三毛忍受不住這般叨擾,便買了一套新的送給他們,並叮囑小男孩不要再來了。

 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