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歲男子欲跳橋輕生,背後真相扎心了:父母這個行為,可能毀了孩子一生

前段時間,看到這樣一則新聞:
一名50歲男子站在高架橋上準備跳橋輕生,被巡邏民警攔下救回。
他輕生的理由很“荒誕”:自己已經年過半百,卻還是什麼都要被父母管著。
從小到大,父母向來事事指揮,件件插手。
“活得太壓抑了,我想做個了結。”
在民警的勸說下,男子最終放棄了輕生的念頭,和父母一起回了家。
其實在我們身邊,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。
在他們眼裡,孩子不管多大,永遠都是孩子。
父母手伸得太長,過於強勢,會導致孩子優柔寡斷、自卑,甚至產生心理問題。
有時候,父母越是小心翼翼,孩子越是事事敏感。
學會鬆開孩子的手,才能給Ta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父母的手越長,孩子越是無能
去年,我姐家的孩子上了高中,開始了住校生活。
可是他對新的生活模式非常不習慣。
內褲、襪子穿完了從來不洗,統統快遞打包發回家,再打個電話給母親,我姐就直接給他寄新的內衣褲。
床單、被套不會換,每次都讓母親週末開好久的車,去學校幫他換。
宿舍的衣櫃裡總是亂糟糟的,一打開衣櫃門,校服、常服堆積如山。
一開始,室友還會幫助他,可時間長了,大家都嫌棄甚至排擠他。
他比別的孩子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在適應生活上,學習和社交都慢了半拍,什麼都跟不上,導致孩子厭學,最終休學回家。
這都是因為平時在家裡,我姐習慣大包大攬,從日常起居到煩瑣的家務活,從來不讓孩子動手。
於是,一旦涉及生活盲區,孩子就會無比慌亂,手足無措。
事事都插手,只會限制孩子的發展;適當放手,才能讓孩子自主成長。
網上有一個兩歲多的孩子成了網紅,坐擁幾十萬粉絲。
她早上起來會自己去刷牙、洗臉、衝奶。
最近,她還學會了用媽媽給她買的電鍋做疙瘩湯。
倒麵粉、打雞蛋、攪拌,一套流程非常熟練,做完會對自己說:“我真棒!”
全程沒人幫忙,獨立完成。
孩子媽媽說:“我帶著她操作過很多遍,我相信她可以的。當她完成了一件連自己都不相信能完成的事情時,她的自信心會倍增。”
父母相信孩子,孩子才能更自信。
父母的過度操心會讓孩子持續自我懷疑,導致什麼事都做不好,於是爸爸媽媽會一直“幫忙”,長此以往,形成惡性循環。
其實,大多數父母在潛意識裡,只是想通過包攬孩子的一切來加固這段關係,但這樣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形成“習得性無助”:我什麼都做不好,我不能離開父母。
有句話說得好:
“幫忙有度,其實也是給彼此一個獨立的空間,可以有自己不受干擾的生活,在對方需要時伸出援手。這樣相對獨立的關係,可以讓家庭關係更和睦,相處也更加融洽。”
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唯有沉浸到生活裡,切身去感受、去體驗,才能深度思考生活,從而茁壯成長。
父母的手太長,只會讓孩子脫離生活,越長大,越無能。
父母不妨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,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,這樣他才能更加自信,更加“能幹”。
父母越是強勢,孩子越是渺小
有一天,小姨跟我訴苦,說孩子學習效率太低了,成績怎麼也上不來。
小姨說:“在家裡她什麼都不用做,就是學習。每天放學先寫數學,再寫其他的,每週三下午6到7點可以出去玩,週末學理科,女孩子嘛,再學個舞蹈,有時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我還會幫她出頭,你看我都給她照顧得好好的,可她每天還是蔫蔫的,真是愁死人。”
聽完這段話,我把妹妹叫來問她:“你覺得這個時間表怎麼樣?”
妹妹沉默半晌終於開口:“我不喜歡數學,媽媽每次都讓我先寫數學,搞得我後面的作業都沒有心情寫了。出去玩的時間只有每週三那1個小時,可是我的好朋友並不都是那個時候有時間啊,還有,我不喜歡跳舞,我喜歡畫畫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