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認知驅動》: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,依舊過不好這一生

5年前,暢銷書作家週嶺在網路上開設問答專欄。
在收到的上萬份諮詢中,被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:
“我為什麼很努力了,卻看不到半點希望?”
有人堅持讀書學習,可技能沒學到幾招,智慧也毫無長進。
有人任勞任怨地工作,但最終要麼走了彎路,要麼依舊原地打轉。
還有人每年立flag,細緻到幾點睡覺,幾點跑步,幾點看書…
但往往遇到困難就放棄,堅持不了幾個月又被打回原形。
週嶺說:我們看似很努力,也懂不少道理,卻都活成了「積極的廢人」。
究其根本,他在新書《認知驅動》中提到:
人很容易陷入一種成長陷阱,被鎖死在了低認知的牢籠裡。
套著思維的枷鎖,束縛著手腳做事,一輩子也很難成為厲害的人。
人生是一場闖關遊戲。
只有在底層認知的驅動下,我們才能撞破壁壘,並突顯重圍。
1
太多人道理懂不少
卻活成了行動上的矮子
書裡有個很有趣的科學實驗。
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卡爾‧韋克 ,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玻璃瓶裡。
他把瓶子橫放,瓶底朝著窗戶,觀察蜜蜂和蒼蠅誰先飛出去。
聰明的小蜜蜂,試了幾次後,就不再動彈了,伏在瓶底觀察。
而蒼蠅們,卻傻乎乎地亂飛亂撞,才不管什麼瓶口瓶底。
誰曾想,僅僅兩分鐘後,看似蠢笨的蒼蠅,率先從瓶口逃了出去。
作者說,很多時候,我們像蜜蜂一樣,只停留在思考層面。
但能迅速抓住機會,找到出口的,往往是那些麻利的行動派。
社會學上,有個概念叫「高認知窮人」 。
形容的,就是那些滿腦子都是知識,卻拖延做事的人。
他們分析起來頭頭是道,觀察問題也頗有見地,可一旦要做點什麼,往往瞻前顧後,推三阻四。
在書裡,看到過好幾個這樣的案例。
有個讀書會的會長,每天分享讀書方法,可一個月下來,卻是一本書都沒讀;
健身教練,把運動、飲食、作息研究得很透徹,卻常年宅在家裡足不出戶。
還有美妝博主,很懂形象的重要性,但總懶得收拾自己,活得邋裡邋遢。
他們都很苦惱,紛紛向作者請教:道理都懂,就是不願意做,怎麼辦?
而周嶺也毫不留情地說:方法只有一個,就是想也別想,直接去做。
空想千次,不如行動一次;懂多少道理,不行動也沒用。
知道與做到之間,是一道巨大的天塹。
跨過去了,才能繼續向前,跨不過去,就永遠只能被禁錮在原地。
書裡有句話說得好:知識和智慧是兩碼事,智慧是去實踐。
通往羅馬的,不是你腦中的一條條規劃,一次次預演,而是腳下走出的每一步路,越過的每一座山。
只有真實經歷過,下狠心磨礪過,我們所懂得的道理,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。
2
沒有認知驅動
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
在書裡,作者也提到一類人,堪稱「高認知窮人」的對立面。
那就是,只行動不思考,渾身只有一股蠻勁的「無知勤奮者」。
作者自己,剛踏入寫作圈的時候,也陷入過這樣的迷思。
當年,他聽從媒體圈大佬的建議,堅持日更,每天碼字上千。
既不懂分析流量,也不鑽研技法,更不會思考自己的價值感。
大約寫了半年,爆款文章寥寥無幾,還把自己累出了頸椎病。
後來,經過反思,他才驟然明白自己進行的是一種「低效努力」。
盲目蠻幹,缺乏思考,只看重數量和速度,缺乏認知作為支撐,這樣的努力,不過是自我感動,在旁人看來,並沒有太多價值。
看清這一點,作者一改日更的習慣,從「經驗寫作」轉換到了「知識寫作」。
他大量閱讀,並將所思所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,這樣寫出的文字,不僅好評如潮,也令自己受益匪淺。
書裡有段話很紮心:
你每天加班、學習、運動……用體力上的吃苦,來掩飾頭腦的懶惰,這樣貌似可以心安理得,但生活不會那麼好糊弄,早晚你會為你的低效、無知、盲目付出代價。
說到底,天天瞎忙的人,不過是懷抱著一種僥倖心理。
希望用相對簡單的努力,來取代面對問題的思考,用蠻幹為不動腦打掩護,進而讓自己可以待在舒適圈。
豆瓣上,有個讀者在這本書的留言區裡訴苦。
他自稱是個勞模,工作中兢兢業業,時常加班加點,生活中也從不偷懶,買菜做飯乾家務樣樣全包,可一年到頭,升職加薪沒他的份兒,生活也沒有半點起色。
他以為會得到網友的安慰,卻不料有人毫不客氣地問:
「你是不是那種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人?只幹最簡單的事,碰上難題就繞過去,就像週嶺老師說的那種,悶頭拉車卻不會看路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