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中年,請放棄你的“清白感”

生活中,很多人一旦遭到別人的質疑,就會立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;
遇到別人誤會自己,就會像熱鍋上的螞蟻,焦急地要上前解釋;
受到別人的一點恩惠,就會迫不及待地要去償還......
作家陳丹青老師曾說:“你沒有必要不停地向人說其實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,因為這是無效的。”
我們總以為拼命地向別人證明自己,就能改變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。
殊不知,過度自證,過度追求自己的“清白”,不僅無益於形象的樹立,而且讓自己很難擁有幸福。
人至中年,我們在歷經浮浮沉沉後才逐漸醒悟:收起多餘的“清白感”,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。
過度追求“清白感”,是在剝削自己
網友@梁姐,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她從小生活在一個傳統家庭,媽媽包辦了所有的家事。
而她爸爸只會指手畫腳,吐槽飯菜不好吃,桌上有很多灰。當接到孩子老師的電話時,他又會指責妻子不會教孩子。
每當此時,梁姐的媽媽就會把原因全部歸咎於自己身上。
在潛移默化中,梁姐也認為把家人侍候好是自己的份內之事。
只有事事讓家人滿意,她才不會覺得自己虧欠他們了。
於是,梁姐主動擔起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的責任。
為了讓老公專心在外打拼,她每天都把老公的日常用品準備妥當。
對於公婆,梁姐也十分孝順,把他們的生活起居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即便梁姐整天圍繞著家人轉,但是孩子們仍然抱怨她接送遲到,丈夫也把在外面受到的氣撒在她身上。
公婆絲毫不體諒媳婦忙前忙後的辛苦,還趾高氣揚地指使她幹這干那。
來源:全景視覺
梁姐無止境的付出,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回報,她只能把所有的心酸和委屈都往自己肚子裡嚥。
她想不明白,明明自己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都分給了家裡人,為什麼最終的結果會是這樣?
諮商師陳海賢曾說:“不是所有的責任都是你的,你也可以把責任歸於別人。”
當我們選擇把精力全部投入他人時,就意味著自我的退讓和妥協。
毫無底線的遷就,並不會換來尊重,反而會讓對方蹬鼻子上臉。
到頭來才發現,自己掏心掏肺的付出,只是一場徒勞的自我感動。
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,這種剝削自己的行為,只會讓自己身上背負的擔子越來越重。
學會放棄過度的“清白感”,為自己而活,才是一個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。
保持“麻煩欲”,才能建立長久的關係
武志紅曾說:“很多人怕麻煩別人,但是不麻煩彼此,關係也就無從建立。”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無須時時劃清界限,有來有往才能建立長久的關係。
暢銷書《小狗錢》中有一個情節,讓我印象深刻。
吉婭的父母好不容易存了一筆錢,咬咬牙買了房子後,所剩不多的資金僅夠日常支出,很是拮据。
有一天,他們碰到了一隻流浪的小狗,並決定收留它。
他們看到小狗吊牌上的名字才知道,小狗的主人是金先生。他是鎮上出了名的理財高手。
因為金先生不久前出了車禍,所以無法照顧它。
吉婭向爸爸提了一個建議:“爸爸,你可以嘗試和金先生談談你的財務狀況呀。”
父親猶豫地說:“他應該不會幫我們這些來自貧困底層家庭的人理財吧。”
母親也附和道:“咱們不應該給別人添麻煩。”
後來,在吉婭的不斷央求下,父母答應去金先生那兒碰碰運氣,請求他能給一些理財方面的建議。
沒想到,金先生很樂意幫助吉亞一家。
因為他看到,吉婭一家人即使生活拮据,也收養了自己的小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