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以後,這幾件事別再乾了,否則苦的是自己

《論語》有云:“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。”
年過四十,步入中年,經歷了現實的錘打,被歲月磨平了棱角,被時光褪去了青澀。
不再像年輕時那般莽撞,行為舉止間多了幾番穩重和通透。
人生後半場,邁上了新的台階,壓力也隨之不斷增加,想要走得更遠更遠,就一定要慎做這3件事,否則苦的是自己。
來源:全景視覺
切忌好高騖遠,腳踏實地藏於心
《時生》一書寫道:
「夢總是突然醒的,就像泡沫一般越吹越大,最後啪地破滅,什麼也沒有,除了空虛。
沒有腳踏實地建立起來的東西,就無法形成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撐。」
步入中年,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贍養,下有稚嫩的孩童需要教育,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成倍增加。
但即使壓力再大,也不能好高騖遠走捷徑,整日幻想,而不做實事。
網友小宇在網路上分享了他表叔的故事。
表叔年輕的時候,村裡跟他年紀相仿的大多外出打工。
而表叔與眾不同,他覺得外出打工賺的那點錢很難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,所以他選擇自己做買賣。
他滿腦子都是賺大錢的計劃,絲毫不肯腳踏實地工作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出去的人沒兩年就回來蓋起了樓房,而表叔卻還住著小平房,有時候甚至連孩子的醫藥費都拿不出來,最後只能向父母借錢給孩子看病。
身為一個成年人,活到這般窘境,他還沒有丁點自省之意,還覺得父母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。
為了拉關係賺大錢,表叔常請朋友去高級飯店吃飯,完全不顧自身經濟狀況。
有一陣子,農家樂特別火,村里人家戶戶幹起了農家樂,表嬸提議咱也幹農家樂。
但表叔不樂意,覺得太髒太累,依舊整日約著各類朋友吃喝,想著能靠搭關係發大財。
就這樣,表叔整天沉迷於幻想中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終究一事無成,而那些幹農家樂的村民都透過努力在鎮上買了房子。
華羅庚曾說:“雄心壯志需要有步驟,一步一步地、踏實地去實現,一步一個腳印,不要一步落空。”
窮並不可怕,走得慢也無妨,但是切忌好高騖遠,在幻想中迷失了自己。
中年以後,時光寶貴,唯有將腳踏實地的態度藏於心,制定目標並不斷努力,同時豐盈自己的內心、富養自己的學識,方能成為更優秀的人。
來源:全景視覺
戒掉好為人師,虛懷若谷實踐
作家喇嘛哥說:
「人到中年,不知不覺就會變得好為人師,即便是竭盡全力學著內斂,但在與人交談中,也會不自覺地把話題引入到別人難以參與的往事中,去炫耀自己的經歷。”
中年以後,累積了一定的閱歷,也明白了一些道理,於是我們總是喜歡以自己的經驗去指點別人。
卻渾然不知自己的經驗也許不適合別人,尊重不同才是智慧的交往方式。
曾國藩也有「好為人師」的經驗。
初到京城為官時,因不放心家中的弟弟,他便時常寫信教誨他們。
弟弟們很渴望踏上仕途,曾國藩聽完他們的想法,便回信道:
「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天決定的,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精進向上的人會沒有飯碗的,你們只需要管好現在的自己,未來的事無須考慮太多。”
六弟在一次考試中遇到挫折,牢騷滿腹,曾國藩知曉後不但沒有安慰他,反而以自身的經歷教誨六弟道:
“考試失利僅是一件小事,如此你就承受不住,未來還能做什麼大事?有志者事竟成。”
曾國藩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教誨弟弟們,從未考慮過弟弟們內心真實的需求,惹得弟弟們很不開心。
夫人也勸誡曾國藩,不要總是自以為是,教育弟弟們也要注意方式。
但是曾國藩並未聽從建議,仍舊如此,終於在那年正月十五,弟弟們聯手回信給曾國藩,說道:“哥哥太好為人師了,卻又不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給我們。”
收到弟弟們的回信,曾國藩陷入了深深的自責,開始反省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