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內安頓自己,最有力量的9件事(建議收藏)

《往裡走,安頓自己》裡面有這樣一句話:
“總感覺自己活得很累,累就累在無法安頓自己的心。”
是啊,在這個吵雜的世界,我們總是被外界各種各樣的事物幹擾和影響,心累成了我們很多人的通病。
如何內向安頓自己,也就變得特別重要。
《人民日報》推薦最有力量的9件事,願你能摒棄外界的干擾,讓內心越來越強大。
來源:全景視覺
不焦慮
我們每個人,似乎都是被比較著長大的。
有了比較,就有了心理上的落差。
不安於現狀,又沒有能力去改變時,「焦慮」就產生了。
電影《你好布拉德》裡,47歲的布萊德就是一個特別愛比較的人。
睡不著時,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那些過得比他好的大學同學。
有的成了好萊塢大片的導演,過著瘋狂頹廢的生活;
有的有了自己的對沖基金,富得流油;
有的40歲提前退休,悠閒自在;
有的在白宮上班,寫了不少暢銷書…
實際上他過得併不差,在非營利機構工作,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即將上大學的兒子。
然而,在和同學的對比下,他成了一個“失敗者”,以至於最後患上了焦慮症。
這個時代,競爭太激烈,焦慮幾乎無所不在。
但無論如何,我們都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,要像《認知覺醒》裡說的那樣:想辦法看清背後的機理並設法改變。
所以,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環境、看清自己的實力,克制那些能力無法匹配的慾望,然後靜下心去做自己當下該做的事情。
專注當下,把事情做好了,相信焦慮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。
不苛求
一位登山選手嘗試攀登聖母峰,大家都覺得他一定可以登頂。
然而,在到達6400公尺的高度時,他漸感體力不支,跟隊友打個招呼,就悠然下山去了。
事後有人為他惋惜: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,再攀登一點點,就可以跨過6500公尺的登山死亡線。
他回答得很乾脆:“不,我最清楚,6400米的海拔,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,我一點也不遺憾。”
而另外一位名叫漢森的登山者就沒那麼幸運了。
1994年攀登珠峰時,因為天氣原因,他沒能登頂。
1996年,他決定再試一下,發誓一定要登頂,最後,他成功了,但在下山的途中,他失去了生命。
其實,在登頂的前一天,他的身體狀況就已經很不好了。
很多時候,我們總為了證明自己,不斷苛求自己。
卻忘了,人是有極限的,一味地苛求,只是徒增痛苦罷了。
有些人,有些事,盡力了就好,就像豐子愷說的:
「追趕不上的不追,不屬於自己的不要,挽留不住的不留,生活哪有那麼複雜。」
得與失,成與敗,聚與散,本來就是人生的常態。
越期待一個好的結果,就越容易被結局傷害。
倒不如,順其自然。
如果得不到陽光的沐浴,就去享受風雨的洗禮;如果聞不到鮮花的芬芳,就去感受泥土的清香。
相信,進有進的歡喜,退亦有退的從容,順其自然,自在心安。
不慌亂
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突發事件,慌亂對我們來說再正常不過。
但在這種狀態下,我們很難清晰地思考,更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只有保持內心不慌亂,我們才能隨機應變,更好地解決問題。
電影《中國機長》裡,川航3U8633執行航班任務時,在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風玻璃爆裂脫落、座艙失壓的極端罕見險情。
生死關頭,機長劉傳建始終保持鎮定,憑藉著過硬的專業能力,精準地操控飛機,實現完美迫降。
有網友說,如果機長換成別人,結果可能是悲劇。
雖然劉傳建沒有把乘客準時送到拉薩,但他的沉著應對,把大家安全地帶回了人間,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蹟。
正所謂:“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,然後可以製利害,可以待敵。”
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,其實就在於遇事能不能沉得住氣、穩得住節奏。
我們這一生都在現場直播,誰都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。
但只要心態不垮,沉著不慌,不管發生什麼,都一定會有轉機。
慢下來
在這個凡事都要「快」的時代裡,我們每天都行色匆匆。
吃飯變快了、讀書變快了,連談戀愛都是速食式的。
有句話說得特別好:“我們努力前行,不是為了盡快到達終點,而是要在終點到來前,成就自己。”
所以,一切都急不得,慢,才是人生的主旋律。
金庸先生的「慢」是出了名的,說話慢,走路也慢。
八十多歲時,曾這樣形容自己:
“我的性子很慢,不著急,做什麼都是徐徐緩緩的,最後也都做好了,樂觀豁達養天年。”
就如他筆下的江湖一樣,那些大俠,也總是打一會兒,歇一會兒,或吃飯,或談情說愛。
慢下來,不等於悠閒、懶散不作為,也不是拖延時間。
而是為了在生活中找到平衡,讓大腦有時間思考,讓身體有時間放鬆。
例如,我們可以從「慢食」開始,精心準備每一頓飯,然後坐下來慢慢品嚐;
也可以從「慢運動」開始,工作之餘,到戶外散步、做做瑜珈、跳跳舞等。
當我們養成「慢」的習慣,體會到「慢」的好處時,或許,你會發現:原來,生活如此美好。
少內耗
很多時候,拖垮我們的不是繁重的工作,也不是瑣碎的生活,而是無窮無盡的內耗。
什麼是內耗?
內耗是一種內在的消耗,因為外在壓力或內在矛盾,不斷懷疑自己、否定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。
從根本上講,就是一種不自信。
心理諮商師若杉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有一段時間,她的一個朋友熱衷於創業,每天都在尋找各種項目。
一會兒想開親子培訓機構,一會想開咖啡館,考察來,考察去,最後都放棄了。
因為他發現不管選擇哪個領域,都已經有人做得夠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