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從小聽到大的“正能量”,最讓人抑鬱

這句從小聽到大的“正能量”,最讓人抑鬱
value101 2023-11-08 檢舉

最近刷到了一張圖——

 

來源:網絡

首先,我很慶幸第二句的按讚更多。

累了就休息 ,多麼樸素的一個道理呀。

但對許多人而言,我們長期活在第一句話的邏輯裡。

當感到辛苦時,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照顧好自己,而是習慣去跟別人比較——

有人比我更累嗎?我有資格喊累嗎?

事實上,這種「攀比痛苦」 的做法不僅無益,而且有毒。

它並不會使人變得強大或有成就感,只會不斷侵蝕人的內心。

 

在「攀比痛苦」中長大的人們

相信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——

“覺得學習苦?家庭貧困的孩子想上學還沒得上呢!”

“你看看那些在烈日底下工作的農民,人家有說什麼嗎?!”

“有的殘疾人都能積極面對生活,你有胳膊有腿,抱怨什麼?!”

它們可能出自家長、老師、老闆或網路部落客之口。

乍聽,似乎有點道理,可仔細去思考,其實充滿了漏洞。

這類話語背後表達了兩個意思:

訴苦,是需要資格的;只要有人比你更苦,那你就沒資格說。

照這邏輯,全球80億人,只有最苦最累的那個人才有資格訴苦​​,其他人都得繼續忍受。

顯然,這很荒謬。

但儘管荒謬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說呢?

因為,在某些人看來,這些話語有著不錯的「激勵」效果。

我想起小時候老師帶大家看的所謂「勵志教育」 的影片:

演講者在台上洋洋灑灑地說著:你的爸媽有多苦、非洲的孩子有多苦、戰爭時期的人有多苦......

透過講述一個更加巨大的苦難,來和大家當前的學習之苦對比——

看,你現在的苦不值一提!

小時候不懂,我們並不會去琢磨這背後有何不妥,只會一味去反思和責怪自己:

爸媽才是真的辛苦,我的難過不值一提!

那麼苦的人都沒抱怨,我太脆弱了。

接著台下的孩子痛哭流涕。

有人說那是感動的哭,但回過頭看,更多是苦難故事的沉重感,以及無地自容的羞愧感雙重作用之下引發的情緒崩潰。

類似的「勵志教育」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也常有,例如管理者會用另一個更卷更虐心的故事來「教育」員工:

“我當年一宿一宿地熬,才有今天的成就。”

“你是沒看到我背後的付出啊。”

 

來源:網絡

於是,孩子閉嘴了,員工也閉嘴了,說教者滿意地覺得大家的精神受到了洗禮,並把這樣的說辭奉為圭臬。

但這並不會讓人真正變好。

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讓人不敢訴苦,同時又有著巨大的副作用。

長期活在攀比痛苦的氛圍中,人的內心會被侵蝕。

最先受影響的,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
 

理解換來理解,攀比換來比較

如何看待他人的痛苦,便會如何塑造關係。

在我讀高中的一個暑假,已經工作的表哥來我家玩。

那時我正處於學業繁忙期,時不時也會發牢騷。

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,我媽說:“來,問下你表哥,學習辛苦還是工作辛苦?”

我媽的目的很明確,希望表哥說工作更辛苦,讓我不再抱怨。

但表哥的回答讓我記憶猶新,他說:“工作有工作的辛苦,學習有學習的辛苦,不一樣的,沒法比。”

表哥的話讓我感到很暖心,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辛苦被理解了。

如今我工作快十年,有時接觸到讀書的孩子,我依然很能理解他們的不容易。

可試想另一種情景—

假設我從小在攀比痛苦的教育中長大,如今艱難地達成一點成就。

那麼,再聽到別人生活中吃了苦頭,那我會是什麼反應呢?

如果從未體驗過被理解,人是無法去理解別人的,只會用自己經歷過的方式去對待別人。

因此,我會變得無法去共情受苦的人。

 

來源:全景視覺

一方面,我會充滿自我優越感:

你這點苦算什麼,我那時吃的苦才多,而且我啥也沒說。

另一方面,我又會對對方充滿鄙夷:

現在的年輕人,吃一點苦就嘰嘰歪歪,真沒用!

表面上看,我正在進行一番充滿智慧的演講。

而實質上,我的內心在常年的攀比失敗中變得扭曲陰暗,只有在與更弱者的攀比勝利中來獲得短暫的心理平衡。

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,當人在無情中長大,待人的態度也會變得無情。

「攀比痛苦」的氛圍之下,人會失去同理心,聽到別人的苦難第一個反應不是去理解,而是去比較——

你有我苦嗎?沒有就趕快閉嘴吧!

而正在受苦的人也不會因此變得堅強,只會更加無地自容,因自己的情緒,而感到深深的羞恥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