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有多愛自己,要看他怎麼花錢

家境一般,700元買一條裙子,過分嗎?
前幾天,一個女孩在抖音問粉絲,激起熱烈討論。
有人說,難得喜歡,貴就貴點,其他地方省一下就好了。
有人說,既然超預算了,就不該買。
還有人說,自己月入兩萬都不會買這麼貴的裙子,家境不好,還是省。
聽起來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。
買或不買,本身也沒什麼對錯。
但從一件衣服上,折射的是我們對物品的態度。
而我們對物品的態度裡,其實是我們對自己需求的態度。
不能好好對待需求的人,怎麼了
我的朋友小小,是一名程式設計師,收入挺高的。
但她對需求的態度,就很敷衍。
衣服大多都是網路淘的。
上週搬完家,她跟我說,除了羽絨服,基本上沒有一件超過200塊。
不只衣服,書喜歡淘二手的。
手機用雜牌的。
當然,買便宜東西是一個人的自由。
但重要的是,她買的東西自己都不喜歡,也看不出來。
但她一直忍著,沒想過要去買自己真正喜歡的。
來源:全景視覺
為什麼?
她說,不是不想,而是不敢。
小時候家裡很窮,自己的衣服鞋子,都是哥哥們剩下的。
連內褲,都是拿哥哥穿舊的改小了再給她。
媽媽每次洗衣服,都要把她的衣服放在最後洗,因為媽媽覺得「女孩兒身上比較髒」。
她沒有自己的玩具,沒有自己的房間,連發卡、頭繩都沒有。
因為媽媽嫌麻煩,一直是自己幫她剪最短的短髮。
她反抗過,但最後都是挨打挨罵,說她自私、不知足、不孝順。
有一次,她憋了很久跟媽媽要三塊錢買一本字典。
剛張口,媽媽就轉身過去抹淚。
二哥在一旁兒說:家裡這麼窮,你就別這麼不懂事兒了,看把媽都氣成啥樣兒了。
那一刻,小小覺得自己就是個只會為難父母的罪人。
小小說,如果我小時候能被好好對待的話,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。
被好好對待的女孩,是什麼樣子?
小小分享了一條微博給我看。
在一個簡陋的出租屋內,爸爸和哥哥為妹妹搭建了一個漂亮、夢幻的「仙女屋」。
哥哥還親手寫了「此屋住著漂亮的小學霸仙女」。
來源:網絡
小小說:
你看,窮和愛真的沒關係。
這樣的女孩兒長大以後,肯定能夠追求和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,而不是像我一樣,各種湊合,忍耐,將就。
兩種父母,養出兩種孩子
為什麼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,長大就不能好好對待自己呢?
因為,一個人的需求被如何對待,影響的是他對自己的經驗。
在自體心理學中,有一個概念叫做:經驗組織原則 。
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,是由經驗帶來的。
而經由這些經驗,我們得出了一些結論,成為了我們的經驗組織原則。
簡單說,就是:我們的需求被怎麼對待,就會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。
就像小小,想給自己多花點錢,內心總是會冒出這些聲音:
“你怎麼又亂花錢了?”
“你怎麼這麼自私?”
「你總是貪得無厭」。
小小的經驗組織原則就是:我是個女孩兒,我很差勁,我應該被隨意對待。
說到這你可能會好奇,難道需求滿足不了,都會留下一輩子的創傷嗎?
當然不是。
孩子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是一方面。
更重要的是,孩子的需求被如何對待。
拒絕孩子需求時,父母的態度一般有兩種:
1.帶著憤怒和羞辱拒絕
“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兒”
“你太自私了”
“你憑什麼要?”
這種拒絕就是在說:
“你的需求是不應該的。你提了一個壞需求,你也是壞的。”
這樣的拒絕裡,充滿否定,不只是否定這個需求,同時也在否定這個人。
2.不含敵意的堅決
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了一個概念,叫做「不含敵意的堅決」。
父母當然可以拒絕孩子,但不要帶著敵意。
上週我去見朋友,她和孩子的互動讓我挺有感觸的。
大家一起搭地鐵,孩子想在地鐵上奔跑。
朋友怕危險,制止了她。
孩子很大聲地說:我生氣了!
朋友沒有生氣,反而很溫和地說:我聽到你大聲說生氣,我知道你生氣了,沒關係,你可以氣一會兒。
這個拒絕裡是在說:我無法滿足你,但你不是錯的,你的需求很正常,你也可以有你的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