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毀掉一個人的,是習慣性反駁

智者思其所言,愚者言其所思。
知名部落客@小小段砸 在直播時,談到自己的一位室友。
剛說了幾個相處情景,就聽得大家一陣窒息。
部落客感慨一句誰家的外賣不錯,室友立刻擺手:那家不行。
買的水果口感酸澀,博主說“生了”,室友硬要來一句“不是生了,就是不大熟”。
部落客提出寢室出遊的建議,室友脫口而出“這樣不好”,轉過頭卻又問博主“你剛剛說什麼來著”…
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,無論談論什麼話題,都習慣用否定句開頭。
就算你們觀點一致,他也要換種說法來槓你。
有時甚至還沒聽你說完,就迫不及待表達自己的不屑。
不講事實,不談邏輯,不在乎別人的感受,只為了反駁而反駁。
01
李雪琴曾在一檔節目中,建議廣大學生:沒有熱門的專業,就選熱愛的。
來賓許天奇跳出來反對:還是得選熱門的。
李雪琴不得不重申:我是說在沒熱門專業可選的情況下,盡量選熱愛的。
結果許天奇還是不依不饒:“那也不是選熱愛,而要選喜歡的。”
現場氣氛一片尷尬,所有人都明白李雪琴說的“熱愛”,跟他說的“喜歡”,本質上是一個意思。
彈幕裡有句評論:“我以前有個朋友也這樣,現在已經不是朋友了。”
很多時候,這些反駁的人未必有心,可於聽者而言,卻是字字扎心。
沒有人喜歡和滿腹戾氣的人交往,也沒有人願意和一身稜角的人相處。
一個人把反駁當成習慣,得罪的是別人,消耗的是自己。
如果你熟悉主持人魯豫,想必記得她早期的訪談風格。
每當對方的回應,沒有遵循她的思路,她就會蹦出一句:“真的嗎,我不相信!”
很長一段時間,她都沒有覺得這樣有何不妥。
直到有次體檢,醫生見她各項指標正常後,認為她平常工作很清閒。
魯豫很疲倦地說:“我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呢!”
醫生反問了一句:“真的嗎,我不相信!”
一種不被理解的無奈湧上心頭,魯豫這才發現自己的說話方式,會帶給別人這樣的委屈。
從此她一改往日風格,每當採訪對象說話時,她都全程保持微笑傾聽的姿態。
遇到不明白的情況,她也只在對方說完後,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,而不是急於質疑。
漸漸地,嘉賓都願意吐露心聲,魯豫的狀態不再緊繃,訪談也變得輕鬆從容起來。
語欲勝人,是一切煩惱的根源。
誰都有自己的立場和三觀,而反駁只會讓關係怨懟叢生,讓自己心力交瘁。
正如企業家尹明善曾說:但凡遇到點事就要爭個對錯,你不苦,誰苦?
每個在生活中被拖垮的人,其實都在為自己的習慣性反駁買單。
02
建築師王澍留美回國後,在中國美院從事舊樓改造。
每當同事提出設計思路,他都會說這樣不行,有違國際前沿的建築理念。
幾個月下來,不僅專案難以進行,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。
後來外出研究,他見到當地樓房風格迥異,各擅其美。
讚歎之餘,王澍想起和同事的爭論,不由深自慚愧:“世界是多樣的,我所知的實在微乎其微。”
心理學中有個「達克效應」。
意思是說,對某個領域一知半解的人,更容易產生莫名的優越感,進而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,別人永遠是錯的。
適當反駁,可能是為交流觀點,習慣性反駁,則一定是無知的體現。
正如我們常說,無知者無畏。
越是認知淺薄的人,越是缺乏敬畏之心。
他們用自己狹隘的視角看世界,習慣對別人的一切指指點點。
劉潤曾在內部分享會議上,講過這樣一個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