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法:讓他去吃低級的苦

思考有了深度,人生有了高度。
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想研究一個問題:窮人為什麼困在底層?
她選擇了六個城市,揣著1000美元在不同地方、不同行業工作。
她做過售貨員、清潔工、老人服務等6種工作,每一份工作都吃盡了苦頭。
租破破爛的房子,夜以繼日地苦幹,但不管怎麼努力,她永遠存不下來錢,看不到任何出路。
最後,她終於明白:窮人吃的都是一些低級的苦,這使他們陷入了「窮忙」的惡性循環。
生活的累與苦有千萬種。
無意義的苦只會徒勞地消耗一個人。
01
在1990年代,出現了一個新名詞:working poor。
指整日奔波勞動、遭各種罪,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。
他們就像一頭被拴在石磨旁的驢,幹著比別人累的活,可最後只能在原地疲勞打轉。
巴菲特提起過公司一位財務的事。
他忙碌了一天后,等下班後還要去開三小時的專車,賺點錢來貼補家用。
到了週末,他又去兼職各種小時工,從早九點一直忙到晚九點,直到深夜才疲憊地下班,隔天又要早起去公司上班。
工作強度這麼大,他一個月連一天都不休息。
但這樣的拼命,並沒有改善生活。
巴菲特一針見血地指出:他只顧著埋頭苦幹,卻從沒想過要提升效率和精進技能。
苦,未必是進階之石。
一直低頭趕路,忘記抬頭看天,就容易掉進人生路上的深坑。
部落客@楊小羊 ,畢業後考進了武漢的一家銀行,當起了櫃員。
她抱著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的想法,一頭栽進崗位中。
上班時,她從早到晚應付各種客戶,有時忙得水都來不及喝一口。
偶爾有休息間隙,就在死記硬背一些基本業務常識和各種工作流程。
每天下班回家還要做點鈔練習,手數得抽筋。
對著鏡子練習微笑,練得兩腮發酸。
練習五筆打字噼裡啪啦到深夜,逼得捨友來強迫她休息。
這樣的努力,的確讓她深受領導者喜歡。
但等幾年之後,銀行工作不再是香餑餑,她想換工作時,卻發現被套牢在這個崗位上了。
她這才醒悟過來:點鈔也好,熟悉基本業務也罷,是一個櫃員該具備的能力,但不應該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死磕這些沒價值的事務上。
如果當初借銀行這個平台,去琢磨金融互聯網,去研究下新興的業務,是不是會有更多選擇?
如果考一些含金量高的金融證書,未來是不是更開闊點?
她追悔莫及,覺得自己把功夫下錯了地方。
就像媒體人古典說的:“我們親手搬磚把自己圍起來,勤奮卻低效,掙扎卻無路可走。”
說到底,吃苦受累,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,也可能是向下的牽引力。
02
作家張德芬把受苦分為兩種。
一種是無知的、無明的苦。 這樣的苦百害而無一利,讓人得不到成長。
另外一種是有覺知的苦。 這種苦是改變命運,扭轉人生的契機。
很多人只吃前一種苦。
他們無止盡地重複著機械勞動,熬著最狠的夜,加著最晚的班。
把一塊錢掰成兩半分開花,租最破爛的房子,吃最便宜的餐點。
但這些勞力的苦、身體的苦,不過是最低級的吃苦。
稻盛和夫說:吃苦真正的本質,是一種自製力,自製力,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