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擺脫貧窮,從打破階層複製開始

立身成敗,在於所染。
90年代,一位大學的經濟教授到貴州黔西南山區研究。
他經過一個村子,這個村子幾乎戶戶都窮得叮噹作響。
他們唯一的謀生路子就是去山裡割石斛,然後去幾十里開外的鎮上販賣。
教授拉過一個青壯年詢問:怎麼沒想著另謀出路?怎麼沒想著建立屬於自家的銷售管道?
村民回答說,他父母、鄰居都是這樣割石斛的,他自然也跟著這樣乾了。
經濟學教授一針見血道,一代複製一代的貧窮,一個人複製另一個人的貧窮。
一個人跟著底層群體的腳印走,就永遠走不出出身的困局。
說到底,人是環境的產物,貧窮常常就是這樣批量複製的。
01
複製原生家庭的認知思考。
華中師大的教授戴建業講過一個故事。
一位老闆常去天橋下招募進城務工的農民。
多年以後,他轉做項目,招募的員工需求也由建築工人變成整理資料的文員。
為縮減人力成本,他僱用最多的就是人才市場上起薪很低的大學生。
一次偶然,老闆發現有些大學生的父母正是當年為自己工作的移工。
戴建業不由感慨道:貧窮也在遺傳,它真的是可以遺傳的。
其實,與其說貧窮在遺傳,不如說我們自己拷貝父輩的生活。
中科院基礎教育研究院院長王金戰曾說:“父母的認知水平,決定了孩子的天花板。”
我們從家裡繼承來的見識和眼界,成為了最大的牢籠。
機場安檢員@林一舟 說她最後悔的事是把父母的話當準則,活成了他們的2.0版本。
農村出身的她就讀於一所985大學的金融專業。
當時,金融專業可是香餑餑的專業,若是名牌大學畢業的,市場都搶著要。
林一舟在校期間專業成績名列前茅,在各種比賽中也獲得證書。
畢業時,她在四大會計和一些大廠的筆試和麵試一路過關斬將,收到許多offer。
當她得知家鄉縣城裡的機場在招募時,林一舟卻毅然決然放棄了這些優渥的工作。
老師、朋友都來勸她,可是她固執地認為,一份穩定的工作比什麼都重要。
為什麼會這樣執拗呢?
因為父母時不時告訴她,穩定的工作有多難得。
鄰居有誰進體制內,她父母就會跟她說,你看誰誰真厲害,坐在辦公室吹冷氣。
但等她進入機場幾年後,她後悔了。
這幾年裡,同學們個個混得風生水起,她卻泯然眾人,每個月領著四、五千的薪水。
不僅如此,她現在還擔心這小機場會不會被關閉,憂慮自己是不是已經被社會拋棄。
一個人貧窮,源自於抄襲父母的思考模式。
我們好比一抔黏土,父母如定型的瓷器,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來塑造自己,結果不過是成為他們的複印件。
專業選熱愛,還是選熱門?
工作要前景,還是穩定?
結婚圖家境,還是重人品?
答案從來不在父母那邊。
一個人要跨越階層,打破世代相傳的宿命,就得重新設計自己人生的腳本。
02
複製底層圈子的行為模式。
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趙玉平,在《百家講壇》中講到「鶴立雞群」這個詞。
常人眼裡,一隻鶴立於雞群中,當然會成為最耀眼的存在。
趙玉平卻說:「鶴立雞群」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,要嘛被雞群逼死,要嘛只能被雞群同化。
現實中,結果往往是後者。
立身成敗,在於所染。
人是模仿性很強的動物,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烙印上周圍的人的習慣和行為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