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下室手記》:敏感內耗的人,靈魂住在心裡的地下室

《地下室手記》:敏感內耗的人,靈魂住在心裡的地下室
value101 2023-11-16 檢舉

“我是個病人,我是個凶狠的人。”

這句話,是小說《地下室手記》的開頭。

1864年,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兄長和妻子相繼離世,他在絕望消沉的狀態中,完成了這本讓無數文人為之驚嘆的著作。

紀德評價它:

“這部小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生涯的頂峰,是他的扛鼎之作,可以說是打開他思想的鑰匙。”

書中的主角是公務員,從小流離失所,飽受家人冷漠謾罵和同學孤立排擠,在職場中更是格格不入,形單影只。

他整天胡思亂想,常常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,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,最後只好辭去公職,龜縮在陰暗的地下室中度過餘生。

正因如此,後人都叫他「地下室人」。

敏感、多疑、矛盾、偏激……地下室人深陷的情緒沼澤,跟我們每個人面臨的困境如出一轍。

原來,每一個胡思亂想的人,靈魂都住在地下室。

1

內耗,是一場無止盡的精神苦役。

主角地下室人,不是一開始就住在地下室。

身為孤兒,他從出生起就像沒人要的球,被幾個遠房親戚踢來踢去,不但沒人噓寒問暖,還要承受眾人的指責打罵。

一到上學的年紀,他就被親戚送到寄宿學校,被迫開始獨立生活。

然而,校園生活只是苦難童年的延續。

同學嘲笑他矮墩墩的身材和略顯醜陋的面容,抓到機會就對他橫加羞辱,甚至有意孤立他。

面對校園暴力,孤傲的地下室人感到十分屈辱和憤怒。

於是,他投入所有精力埋頭苦讀,用成績證明自己,堵住了種種非議。

不過,成績能換來名聲,卻換不來人緣。

隨著年齡的增長,他渴望融入人群,卻屢屢以失敗告終。

他想建立友誼,卻無法接受一點怠慢,他想留住朋友,卻忍不住懷疑他人的真心。

從學校畢業,考上公職後,他立刻跟所有人斷了聯繫,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。

當上公務員的地下室人,在單位依舊是個「邊緣人」。

每天上班,他只顧龜縮在角落裡,從不與任何人交際,甚至連基本的交談都竭力避免。

他無法停止胡思亂想,總覺得別人看他的目光帶有厭惡,談論他的時候都是充滿鄙夷。

等到他意外得到一筆可觀的遺產,不再需要為生計發愁,他立刻毫不猶豫地辭職,徹底避開令他恐懼的一切,躲到黑暗的地下室中。

在網路上看過這樣一段話:

精神內耗,說穿了就是內心戲太多。

 

言未出,結局已演千百遍;身未動,心中已過萬重山;行未果,假想苦難愁不展;事已畢,過往仍在腦中演。

內耗的人,總是想太多,做得太少,眼裡都是敵人,心裡裝滿焦慮。

殊不知,你認為的煩惱,大多是庸人自擾,你擔憂的事情,基本上就是杞人憂天。

與其背上精神枷鎖,陷入心靈苦役,不如活在當下,放過自己。

不執著過去,不預設未來,不糾結,不抱怨,全心投入每一個當下。

把心放寬一點,人生的路才會跟著變寬。

 

2

敏感的人,心裡都住了一個「地下室人」。

在走入地下室之前,地下室人也曾經有過掙扎的時刻,他嘗試著去接近人群。

一個夜晚,他獨自經過一家飯館,正看到一群人在嬉笑打鬧,互相推擠。

他望著熱鬧的人群眼裡充滿羨慕:“如果我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,即使被打我也甘願!”

於是,他走進了飯館。

沒想到,剛進門的他無意中擋住了一位軍官的去路,軍官伸手扶住他的雙肩,把他往旁邊一搬,正眼都沒看他一眼就走了。

大受打擊的他立刻轉身回家,他越想越氣,時而覺得自己應該跟軍官理論一番,時而又怕自己的大題小做引人嘲笑。

他左思右想難以放下,害做了許多離譜的事。

他曾偷偷尾隨軍官,花錢向門衛打聽他的個人狀況,也曾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決鬥信,但一直沒膽量寄出去……

兩年後,他終於想到一個絕佳的辦法,就是找機會撞一下軍官來報復。

為了完美復仇,他花重金採購新衣,不惜花光工資,背上負債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