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年人最大的警醒:避開“情緒污染”

生活中,你是否經歷過以下場景:
購物時,遇到服務人員態度惡劣,結果你也變得怒氣沖衝,整日都沒有好心情;
職場中,有同事常抱怨工作辛苦又不賺錢,導致整個團隊怨聲載道、士氣低迷;
塞車時,某位車主焦躁鳴笛,於是周邊的車主也跟著心煩意亂,招致一片刺耳的喇叭聲。
這種壞情緒的擴散,在心理學中有個專業名詞,叫做「情緒污染」 。
它猶如無色無味的毒藥,往往能夠在不知不覺中,透支我們的生命能量。
若想讓自己煥發蓬勃生機,我們就要學會抵禦「情緒污染」。
比病毒更容易傳播的,是負面情緒
美國洛杉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利‧斯梅爾,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「情緒傳染實驗」:
他讓一個笑容滿面的人,與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共處一室,並觀察兩人的情緒變化。
結果不到半小時,那個原本笑容滿面的人,也開始變得悶悶不樂。
為了排除實驗的偶然性,斯梅爾隨後也做了一系列驗證。
研究結果無一例外均顯示:人的負面情緒,會在20分鐘內傳染給別人。
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,我們很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感染,進而產生相似的情緒。
殊不知,過多的情感共鳴,亦是滋長負面情緒的溫床。
曾聽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
有一次,她去參加高中同學的聚會。大家多年未見,彼此十分想念。
酒桌上,同學們起初相去甚遠,還互相調侃當年的趣事。
過了一會兒,有位同學突然話鋒一轉,藉著酒勁不停抱怨自己的人生:
工作不如意,多年沒有升職加薪;婚姻不順利,婆媳關係緊張,丈夫又軟弱無能。
剛開始,大家還只是聽該同學一個人哭訴,在旁邊予以勸慰。
但很快,這種沮喪的情緒幾乎感染了所有人。
同學們紛紛開始傾訴自己這些年的坎坷經歷,哀嘆生活的苦楚不易,甚至開始競相哭泣起來。
就這樣,原本是高興的同學聚會,卻變成了吐槽大會。
最後,所有人都變得鬱鬱寡歡。
情商之父戈爾曼曾說:“情緒具有超強的傳染性,而且很容易情緒氾濫。不僅能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,也會因為一件事蔓延到所有事。”
若是一味接收別人投射的負面情緒,我們的心境就容易受到干擾。
原本興高采烈的你,被人灌了一肚子苦水之後,難免會感到煩躁壓抑。
不要讓他人的烏雲密布,遮住你自己的晴空萬裡。
懂得及時止損,保護自己不被「二手情緒」影響,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。
陷進“情緒漩渦”,只會消耗自己
作家大衛·波萊在《垃圾車法則》一書中說:“這個世界上,有許多的人就像垃圾車,他們裝滿了垃圾四處奔走,充滿懊悔、憤怒、失望的情緒。”
這種人常以負面的態度看待事物,所到之處,佈滿了他們播散的「情緒垃圾」。
跟這種人接觸久了,我們終將被拖入負能量漩渦,喪失對生活的熱忱。
美國作家珍妮大學畢業後,在《紐約前鋒報》當編輯。
當時,她跟一位同事在公寓合租生活。
該同事整天都愁眉不展,常跑到珍妮房間發牢騷。
她不是抱怨自己被領導針對,就是嫌自己的薪水太低,總是嘆息自己的命不好。
珍妮每次都耐心安慰她,讓她不要太擔心。但時間一長,珍妮自己也開始變得情緒不穩。
工作上的一點小挫折,領導的一句指責,都會讓他焦慮內耗、胡思亂想。
慢慢地,珍妮彷彿失去了動力。她在工作上總是糊弄了事,只想回家躺平混日子。
直到有一年聖誕節期間,她回家探親。
珍妮看到父親為了維持生計,每天還在拼命工作。反觀自己,總是一副頹廢的模樣,這讓她倍感羞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