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真正的富有,從丟掉這三樣東西開始

學者吳軍說:“要做到高效率、可疊加式的進步,關鍵是做減法,懂得放棄。”
在人生中,我們會發現同樣追求進步的兩個人,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有的人慾望多、執念深,看似努力,實則成果寥寥;
有的人做減法、肯放棄,看似緩慢,其實成績斐然。
為了「快速」進步,我們汲汲營營,忙碌,什麼都想要,什麼都想做,最後卻一次次碰壁。
真正進步快的人,從不加多餘的累贅,他們明白「丟」才是進步最快的方式。
01
丟掉瞎忙碌,保持專注
現代社會,「忙」早已成為生活主旋律,看著熱鬧,其中卻不乏像驢拉磨一樣的人。
他們自認為在不斷向前,其實只是原地轉圈,白忙一場。
楊天真在《通透》一書中提到她的一位前同事,每天不但工作日程排得滿滿噹噹,還總喜歡找事做。
有時,週末也常主動到公司加班,但他總是無法升遷。
後來發現,他只是看起來很忙,但都忙在「膚淺工作」上了:
原本一個下午就能完成的報告,因為中途被閒事打斷,硬生生要拖到晚上加班;
客戶對提交的策劃案不滿意,他沒有選擇跟客戶好好溝通,了解真實需求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反而東一下,西一下,工作思路不清晰,中間好像為解決問題做了很多事,但大部分都是無用功。
打電話、回郵件、整理資料等,這些都屬於浮於表面,不用太多思考的工作。
人們會誤以為它們很有價值,其實它們可替代性很強,根本無法形成競爭障礙。
更可怕的是,它會令我們無法專注,而專注恰好是牛人和普通人能力差異所在。
為此,許多名人過著幾乎「與世隔絕」的生活:
女詩人露易絲·格麗克從不上網,連郵件都基本不收,醉心於她的詩藝;
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彼得希格斯,家中沒有電腦、電視和手機,最多的就是物理書籍;
西班牙設計師阿蘭達常年居住在一個只有三萬人的幽靜小鎮,不使用手機,因而設計出美妙的建築。
法國作家拉羅什富科說過:“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,必然成不了大器。”
如今眼花撩亂的片段訊息,無時無刻不在打亂人們的工作節奏,蠶食人們的專注力,使人陷入瞎忙的漩渦。
可人的精力有限,無意義的瞎忙,只能乾耗心力,讓人心逐漸麻木。
與其如此,不如屏蔽雜事、學會專注,把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上。
專注工作,人生才能更上一層樓。
02
丟掉走捷徑,能夠深耕
生活中,有些人做事情總喜歡走捷徑、求快速,到頭來卻發現,越是走捷徑,越是容易走進死胡同,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。
知名大V和菜頭分享過一段「走捷徑」的經驗:
2012年,他開始創業,當時行動網路剛起步,在討論公司產品時,他跟合夥人一致決定做一款APP,但對於APP市場定位、客戶受眾等等都沒有好好考慮。
因為他們只想著賺快錢,想迅速開發一個APP,然後提早拿到融資。
於是,他研究了各大熱門應用,最後選擇了漲粉最快的壁紙類APP,最初他獲得了上百萬用戶,但他能想到的,別人也能想到。
沒多久,他的APP就淹沒在競品之中,既沒賺到錢,又浪費了本來可以用來成長的時間。
而那些從最開始就腳踏實地,沉下心,不走捷徑,盡全力滿足客戶「硬」需求的APP,慢慢做到了不可撼動的地位。
和菜頭後來總結道:“世界上沒有任何捷徑,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,更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運氣好。”
世上自作聰明之人數不勝數,他們精於算計,企圖以小博大,卻不知命運之“坑”,早已挖好。
而真正有智慧的人,都會選擇下「笨」功夫,腳踏實地,日拱一卒,終能屹立不倒。
台塑集團的創始人王永慶曾經講過一個故事:
有一個東京大學的學生,畢業後入職一家紡織廠,負責為所有的機器加油。
他對公司的安排非常失望,這種誰都可以做的工作,交給他這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不是「大材小用」嗎?
但是,他還是堅守崗位,每天加油的同時,還要研究機器構造,解決機器故障。
8個月後,他突然發現無論機器出現什麼毛病,他都可以解決,甚至每個機器上有什麼零件都了然於胸,後來他如願成為紡織機械的專家。
而他對所有紡織設備優缺點的了解,都來自那8個月的加油生涯。
國學大師錢穆曾言:“從古至今能有大成就的人,訣竅都是能人肯下笨勁。”
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「走捷徑」帶來的只是短暫的成功,無法長遠走下去。
只有日復一日深耕技能,形成人生的“護城河”,才能更篤定、沉穩地走向成功。
03
扔掉爛社交,學會獨處
專職作家馬超寫過這樣一個故事:
林達學習工作多年,生活卻一團糟,究其原因,就是太相信「多個朋友,多條路」。
上大學時,為了幫兄弟在遊戲中升級打怪,他可以待在宿捨一整天,以至於忘記第二天的作業;
他拿著數額不多的生活費請大家吃飯,甚至為了某位“朋友”,不惜逃課逃學。
久而久之,他學業荒廢,畢業後,只能隨便找工作。
社交中,人們常犯一種錯,就是把泛泛之交當真心朋友,甘願賠上時間、金錢。
但很多時候這都是「爛」社交,人家只當你是累贅,是多餘。
其實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本質是價值交換,你若有價值,無須費勁,上天自會安排。
暢銷作家李尚龍分享他的故事:
6年前他加入了一個群,群裡有許多“大神”,各個如雷貫耳。
他想了很久,還是沒有加上他們的微信。因為他發現,自己和他們好像沒什麼好交流的。
如果只是朋友圈按讚、留言兩句,這樣的社交又有什麼意義呢?
接著,他選擇用多餘的時間努力提升寫作能力,日復一日地堅持寫,不做無效社交。
幾年後,他有了影響力,群裡的幾位“大神”反而主動加了他的微信,還跟他開玩笑:“咱們當年還在一個群裡呢!”
這時他才明白:“人脈不是你認識誰,而是誰認識你;人脈不是你加了誰的微信,而是誰肯為你的朋友圈點贊。”
所謂的人脈,沒有實力加持,不過是“水中月、鏡中花”,一碰就破。
與其白費功夫應付「爛」社交,不如學會獨處,閱讀、思考、精進。
04
結語
巴爾扎克說:“人生的大風浪中,我們應該學船長的樣子,在狂風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貨物扔掉,以減輕船的重量。”
在成長的道路上,我們必須理清什麼是“助力”和“阻力”,要學會擁抱“助力”,扔掉“阻力”。
才能與日俱進,成就非凡人生。
願我們往後的日子,都能學會丟掉,輕裝前行,一路高歌猛進,到達成功的彼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