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掉一個人最隱密的方式:底層牽引力

廢掉一個人最隱密的方式:底層牽引力
value101 2023-11-22 檢舉

個人成長

 

你是否發現,自己總是忙碌,為什麼卻還是入不敷出?

 

你身邊同儕中那些佼佼者,同樣起點不高,為什麼他們卻能混得風生水起?

 

你想要改變卻總被現實打回原形,有一種無力感。

 

問題出在哪?

 

吳軍博士曾在演講中說:向上的路注定艱難,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。

 

為什麼當你決心往上突破,卻總是感覺到無助與失落?好像總有很多無形的力量在阻礙你,拉扯你。

 

這些有形的無形的,把你往下拽的力量,我們稱之為「底層牽引力」

 

一、底層牽引力有哪些?

 

底層牽引力往往較為隱蔽,不易察覺,有些人終其一生渾渾噩噩、無知無覺;有些人覺醒的時候,已經晚了。

 

那麼,底層牽引力究竟是什麼?

 

1.先天:原生家庭牽引力

 

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:“貧窮,為什麼會遺傳?”

 

有一個高贊回答是,「十年寒窗苦讀,好不容易從小地方考入一線城市的大學,畢業後面試了一家互聯網大廠,但每月3000的房租讓我動搖了,在家里人勸說下,最終選擇縣城月薪3000的國營企業。

 

多年後,當初和我一起面試的同學,早已財務自由,我卻還在縣城的國企數著薪水,算著房貸。」

 

華中師大教授戴建業,直播時也講過一個故事。

 

一個包工頭以前到工地招幹活的農民工,幾年後轉去做項目,手下需要一些辦公室文員,去人才市場招低薪的大學生。

 

一次偶然的機會,老闆發現這些大學生的父母,正是當年為自己打工的移工。

 

對此,戴建業不由感慨:貧窮,它真的會遺傳。

 

無獨有偶,英國的BBC紀錄片曾花了49年,來追蹤一群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,從他們的童年一直追蹤拍攝到中老年。

 

但讓人絕望的結局是:富人的孩子最終成為富人,窮人的孩子最終成為了窮人,貧窮在世代之間得到了傳承。

 

這也是真相最殘忍的地方,往往當你有跨越階級的機會時,第一個拖住你的不是旁人,而是原生家庭。

 

你想去大城市闖關時,親戚朋友勸你:女孩子別事業心太強,趕快找人嫁了吧。

 

你想換一份更有前景的工作,父母不懂:現在環境不好,有份穩定工作不容易,別瞎折騰。

 

你想創業做生意,家裡人第一個反對:創業風險太高了,別冒險了。

 

倒不是他們見不得你好,而是認知有限,也無法給你更有遠見的建議和幫助。

 

真正貧窮的家庭,往往不是金錢上的匱乏,而是認知上的貧瘠。

 

2.後天:圈層牽引力

 

你的原生家庭,大機率決定了你的起點和圈層。

 

在沒有太大變故和認知覺醒的情況下,往往你奮鬥的終點就是你父母的2.0版。

 

因為成年後,你所接觸、交往的朋友,往往也是跟你同一圈層的人,個性、三觀接近的人更容易彼此吸引。

 

所以,你們常常討論的話題,就圍繞​​在“聽說哪個公司薪資福利待遇更好”“老闆是個傻逼,又開始PUA我們幹活。”“工作太累了,最新摸魚指南有福同享。”

 

甚至躺平、摸魚,成了反職場PUA的合理藉口,那些拼命努力的人,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傻瓜。

 

但在《經濟學人》的最新研究中,卻給出了一個反常規現象: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的工作時間,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下降;而富人和精英階層的工作時間,卻在最近30年出現了大幅提升。

 

50%以上的億萬富翁,每週的工作時間超過65小時。

 

為什麼?

 

因為富人認為工作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,所以堅持奮鬥;窮人認為工作是為老闆提供價值,所以「摸魚」成了反抗資本最強的武器。

 

如果你不能認清工作的真正價值,在職場混日子,職場也遲早有一天會淘汰你。

 

3.慣性牽引力:低水準努力

 

既然工作很重要,有些人也非常勤奮,但為什麼還是無法努力到財富自由,跨越階層?

 

因為,大多數時候,我們的努力都是低度勤奮。

 

就像有的人,有的人經常加班,卻始終在基層工作上打拼;有些人去送外賣再辛苦,也只是在重複昨天的工作。

 

身體上的勤奮,永遠拯救不了思想上的懶惰。

 

就像雷軍以前在金山工作時,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,被稱為“中關村勞模”,可金山的發展卻非常緩慢。其他一大批網路公司反而迅速崛起後,遙遙領先。

 

他這才深刻體認到,低水準的勤奮,得不到應有的回報,只是時間的消耗。

 

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條件相當的大學畢業生,進行了長達25年的追蹤調查,發現有著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,職業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,幾乎都成了行業佼佼者。

 

一個人的上限,並非由努力程度決定的,而是取決於目標規劃和學習方法。

 

去做長期主義的正確努力,才能進入持續向上的正向循環。

 

4.惰性牽引力:即時滿足感

 

當然,網路高度發展的時代,我們總是可以輕鬆地、被滿足各種即時需求。

 

找任何資料,馬上可以百度一下;工作累了,間隙刷刷手機看看娛樂八卦;餓了就點點外賣,半小時即可用餐。

 

殊不知,在網路提升效率的同時,我們的持續專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也正在被剝奪。

 

現如今,只要一部手機,隨時隨地都能捕捉各種訊息,注意力卻總分散在更抓人眼球的訊息中。

 

一會兒刷個短視頻,一會兒一個八卦熱搜,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。感受不到時間流逝,計畫好的工作,卻一直擱淺。

 

娛樂成癮的同時,也瓦解著我們的意志。你有沒有發現:自己能夠專注思考的時間正在越變越短,自己能夠全力以赴的事情正在越變越少。

 

你很難完整讀完一本書,快速做完一份PPT,獨立整理一篇演講稿。

 

長期浸泡在「短平快」的低密度碎片化訊息中,失去了深度思考力,就失去了進步的可能。

 

哈佛商學院曾做過調查,結果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:

 

越是富人越是菁英階層,越喜歡採用補充型的娛樂方式:例如健身、閱讀、學習。

 

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,越喜歡採用消耗型的娛樂方式:例如打遊戲、聊八卦和看劇。

 

選擇用更深刻、補充的方式,來尋求高階的快樂,例如閱讀、學習新技能。不斷為自己充電,方能得到生命的富足和昇華。

 

二、3個限制你成長的核心因素

 

往更深層次看,這些限制你成長的底層牽引力,其實是來自家庭、自我、環境等內在兩種力量,相互作用的結果。

 

1.內在關係:影響驅動力

 

哲學家梁漱溟:“人一生要處理好三層關係,自己與世界的關係,自己與他人的關係,自己與自己的關係。”

 

但其實,你與世界的關係,就是你與自己的關係的一種投射。

 

這種內在關係,往往是童年時期形成的,也就是你和父母建構的關係,影響你對世界的知覺。

 

舉個例子,我們普遍的認知是,職場的本質是一種交換。你以為你一直都在拿自己的時間、精力,和老闆、同事以及客戶做交易。

 

錯了!其實你一輩子都是在跟自己做交易。

 

例如,你工作勤奮上進,真的是為了那點績效和獎金嗎?從核心來講,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長訴求嗎?而年輕人在職場中躺平,不是因為對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一種擺爛嗎?

 

古人說:行有不得,不求諸人,反求諸己。

 

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,其實不管什麼關係,本質上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,它會演變成你的內在驅力。

 

當你自己強大了,自己改變了,你身邊的世界才會跟著改變。

 

2.環境衝擊底層思維

 

我們可以說,原生家庭也就是你的出生點位,就決定了後續許多的發展方向和風格。

 

就比如,為什麼沿海城市經濟更發達?古有先民逐水而居,現有城市近水而設。

 

首先,沿海地區地勢平坦,雨水也充足,內可耕種外可出海捕魚,吸引大量人口聚集;其次,運輸條件好,發展港口運輸,便於各國間貿易交流。人流動起來,經濟就活了。

 

經濟好了,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好了,教育、醫療等基礎配置自然就起來了。還會吸引更多外地人員加入,協助沿海城市發展的。長此以往,政策、人才、資源必然也會更傾向發達的海岸城市,也就是經濟學的馬太效應,強者越強。

 

換到人身上也是如此,你原生家庭的資源、教育程度和思考方式,就會影響你前半生的許多重要抉擇。

 

但人跟城市不一樣的是,人是活的,可以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個城市;另外,人還有著自我覺醒和迭代能力,但這個能力也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和資訊攝入。

 

就例如,一個孩子大學英文八級,畢業後再也沒咋用,不要懷疑,十來年後跟高中生也差不多。

 

而一個連國語都說不利索的福建人,跑到國外十來年,如果他不是躲在唐人街或法拉盛不出來,他的英語程度要完爆當初的八級高手,相比於大學,環境對人的塑造更持久、更有決定性。

 

而是環境改變人的思維,思維會進一步改變境遇,反過來改變思維。

 

但這個過程無疑是緩慢且痛苦的。這也是為什麼「小鎮做題家」這個詞,之前引發了廣泛討論?

 

就是太多的小鎮青年來到大城市後,新環境帶來的衝擊感太強,打破了原有認知和思考方式,甚至內心驕傲的破碎。

 

3.時間精力,被內卷消耗

 

除了內在關係和所處環境的限制影響,我們所有人共有的、最公平的一個限制因素,就是時間。

 

但多少人沒有真正意識到,時間和年齡的寶貴呢?

 

多少人,曾經一腔熱血、躊躇滿志進入社會,立志幹出一番事業?然而,幾年摸爬滾打驀然發現:勤勤懇懇打工好幾年,還不容易打拼到中層,人卻已到中年。

 

越往上升遷越難,職場後生像韭菜一茬茬冒出來,比你優秀、精力旺盛的比比皆是;身上背負的擔子還越來越重,精力被各種瑣事牽扯,孩子、房子、車子月月要供。看似外表光鮮,內心卻感慨“活得不如狗。”

 

身上已經被潛移默化的社會規則、人倫五常,套上了層層枷鎖。想要突破,是非常艱難。

 

而你奮鬥一生,只不過是在自己父輩的基礎上略好。你會不會心有不甘呢?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