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成鬆弛感的9個方法

心態鬆弛了,生活就順了。
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在2020年做過一項調查,結果顯示:
在所有的成年人中,18-34歲的人焦慮程度最高。
這個年齡層的人群,周旋在學業、工作、家庭和感情之間,壓力如山大。
他們就像拉滿了的弓一樣,時時緊繃著,活得焦躁不安。
也許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所遇到的事情,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。
《人民日報》給了9個方法,學會以後,你也能養成鬆弛感,活得輕鬆,過得坦然。
1
接納自己
作家中島敦在《山月記》中寫過一個故事:
李徵少有才能,志向高遠,弱冠之年就中榜,以為自己將來定能成就一番事業。
但他卻不屑於在官場勾心鬥角,也不能沉下心來專注於自己的文人理想。
於是庸庸碌碌,蹉蹌多年,最後成了窘迫平庸的中年人。
現實中的大多數人,不就像李徵嗎?
年輕時,我們也曾拿著一紙文憑,發誓要混出點名堂,但最終還是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,湊合著把日子過下去。
多少人仍殘存當初的理想,卻又無法改變現狀,於是心有不甘,難以自洽。
尼采說:“對凡人來說,平凡就是幸福。”
這世界上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,沒有顯赫的出身,也沒有華麗的奇遇。
就像你我一樣,雖然渺小,但一直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奮鬥。
雖然沒有出色的事業,但也扛起了家庭的責任,照顧好了一家老小;
雖然沒有非凡的能力,但內心強大,獨自挺過了人生的重重難關。
所以,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寬容一點。
當你開始接納真實的自己,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,就能與周遭的一切達成真正的和解。
2
感受當下
《沉思錄》中寫道:“每個人只能活在當下,他所能失去的也只有當下。”
一個人若沉溺在過去,就會背負毫無意義的痛苦。
在懊悔愧疚之中,錯過了今天,也錯過了未來。
有句話說得好:“幸福沒有多麼盛大,就在此刻的一呼一吸。”
活在當下,方能在每一天中挖出無盡的樂趣。
認真去品嚐每一道食物,體味食物的美好;
用心去享受陽光微風,讓心情舒適愜意;
努力去感受身邊人的愛,生活便溫暖常在。
當你全情投入,一個個瞬間就會連成永恆,在記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美好痕跡。
歲月很短,倏忽即逝。
願我們都能倍加珍惜,熱氣騰騰地活著,享受當下的每一刻。
3
享受過程
你有沒有發現,我們這一代,都太重視結果了。
付出一點努力,就期待看到收穫;經歷一段感情,就渴望能維繫一輩子。
結果越在意結局,就越容易陷入焦慮。
林清玄在《一心一境》中說:“人生的最大意義不在奔赴某一目的,而在於承擔每個過程。”
我們來這人間一趟,是為了經歷起伏的人生,體驗悲欣苦樂各種滋味。
如果只盯著終點,悶頭趕路,就會忽略沿途的精彩。
一次成績即便不如人意,但你為此付出的汗水,就是對你最好的肯定;
一段關係固然會走向終結,但那些溫暖與關懷,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。
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,這些事,塑造了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。
看淡結局,不怨不求,方能在平淡中尋得歡喜。
4
敢於試錯
有個網友在知乎上提問:
“為什麼普通人的生活,過得這麼累?”
其中有一個高讚回答寫道:
「因為大多數人,都缺乏試錯的勇氣和能力。
對他們來說,人生就是一條逼仄的隧道,只能越走越窄,越走越不安。」
細細想來,確實如此。
許多人都過於在乎試誤成本,怕自己投入的時間、金錢和精力全部打了水漂。
於是他們左思右想,遲遲不敢做出行動。
殊不知,在自己徘徊猶豫的時候,幸福早與自己失之交臂。
《看見》中有一句話說:“強大的人不是征服什麼,而是能承受什麼。”
在未來的日子裡,允許自己犯錯,不斷嘗試,就一定會換來你想要的結果。
5
拒絕內耗
日常生活中,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行為?
身體上稍感不適,就各種臆測,怕自己得了重疾;
工作中犯了一次小錯,就胡思亂想,擔心領導質疑自己的能力;
看到旁人交頭接耳,便覺得他們有可能在議論自己…
如果你有這些表現,表示你陷入了深度的精神內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