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學:做一個自私的人,你才能心理健康,人際關係和諧

你是個無私的人嗎?你在做事的時候會常常以別人的感受為重嗎?現代社會普遍存在「他人至上」的觀念,認為要成為一個好人就必須為他人著想,犧牲自己。
但是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觀念其實是不正確的,長此以往會導致個人心理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。
相反,要真正成為一個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和諧的人,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,做一個「自私」的人。
從個人心理健康來看,過於「他人至上」會導致個人需求無法滿足,長期累積壓力。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,任何人都無法成為一個可靠的朋友或家人。
相反,適度“自私”,明確自己的需求和界限,會讓個人心理更穩定健康。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,才能真正體現出對他人的關心。
太無私的人個人需求無法被滿足。過度重視他人,個人的需求和想法很難體現。長此以往,會產生心理上的不滿和空虛感。
自我價值感下降。長期以他人為重,忽略自己,容易形成自己沒有價值的心理認知。這會影響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。
同時壓力累積,為他人服務和滿足他人需要,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成本。但個人需求無法得到疏解,這種長期的壓力很難消化。壓力如果無法及時釋放,會慢慢累積。
也會導致邊界感模糊。過度關注他人,個人的心理邊界感會變得不清晰。這會使個人難以區分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,難以保護自己的心理空間。
依賴性也會漸漸變強。長期以他人為重,個人很難獨立和主動地處理問題。容易形成依賴他人的心理,對個人主體性和成長不利。易產生情緒問題。
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情緒,難以及時疏導負面情緒。如果壓力過大,可能會引發情緒問題如憂鬱、焦慮等。
所以,從個人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,過於「他人至上」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。個人同時也應重視自己的需求和情緒,保持良好的心理邊界,對個人心理健康很重要。
從人際關係角度來看,過於「他人至上」也不利於建立長久穩定的關係。
任何關係都需要雙方都能滿足,如果一方總是犧牲自己滿足對方,對方會感到負擔和不公平,關係品質難以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