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莊子》最厲害的7種思維,讀完真的不一樣
惠子很慌張,想阻止莊子,派人在國都搜了三天三夜。
哪料莊子從容而來,拜見他說:
「南方有隻鳥,其名為鵬雛,您可聽過?
這鷓雛展翅而起。從南海飛向北海,非梧桐不棲,非練實不食;非醴泉不飲。
這時,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,剛好鵬雛從頭頂飛過。
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,仰頭視之道:『嚇! ’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? 」
洞見君說:
昔日,莊子在濮水釣魚之時,楚王派兩位大臣去請莊子為相。
莊子卻說:我寧願像烏龜一般,曳尾於爛泥中,也不願當那楚國宗廟裡,被人供奉的神龜。
後來,莊子的好友惠施,在梁國作了宰相。
莊子想去看看他,但惠施卻擔心莊子會搶了自己的相位。
莊子不屑道:我寧願做鵬雛,非梧桐不棲,非醴泉不飲。也不願做那什麼腐肉爛肉都吃的貓頭鷹。
在莊子看來,世間的名與利,於他而言,不過是一堆腐肉。
而他所追求的,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脫,一種逍遙自在的生活。
所以從始至終,莊子都不願被名利所縛,被世俗所累。
但現實中的很多人,整天活得汲汲營營,為名利忙,為物慾往。
卻忘了在這物慾橫流、名利至上的時代,活出內心的淡定從容,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。
正所謂,短的是利欲,長的是人生。
往後的日子裡,學習給慾望做減法,給精神做加法,我們才能獲得清醒、富足的人生。
5
河伯思維
譯文:
秋天來到,天降大雨,無數細小的水流,匯入黃河。
只見波濤洶湧,河水暴漲,淹沒了河心的沙洲,浸灌了岸邊的窪地,河面陡然變寬,隔水遠望,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。
眼前的景像多麼壯觀啊,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裡來了,不由洋洋得意。
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,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。
他來到北海,向東一望,不由大吃一驚,但見水天相連,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。
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,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:
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,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。原來說的就是我啊。
洞見君說:
古人說: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
但生活中的很多人,總是高估自己的分量。
殊不知,高估自己而不自察的人,總有一天,現實會讓你狠狠看清自己。
明朝開國之初,朱元璋為了打壓權臣李善長一黨的勢力,便大力扶持了胡惟庸。
在李善長死後,甚至還把胡惟庸扶上了丞相之位。
而胡惟庸呢,稀里糊塗地上了位,還一直以為是自己實力過人。
所以當上丞相後,他變得忘乎所以。
在他為相期間,他利用權利排斥異己,結黨營私,甚至想跟朱元璋分庭抗禮。
而他的這些舉措,也徹底惹怒了朱元璋,最終給自己招致了滅門之災。
自命不凡,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。
在這世上,無論你無論你身分多高、名氣多大,總有人會在你之上。
所以,做人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。
水因善下方成海,山不爭自成峰。
想要走得更遠,就要學會謙卑和低調。
6
庖丁思維
譯文:
庖丁為梁惠王宰牛,只見他手起刀落,既快又好。
梁惠王看後連聲誇贊,並問他:“你的技術怎麼會如此高明?”
庖丁放下刀子,回答:「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,看見的無非是一頭頭完整的牛。現在,我看見的再也不是一頭整牛了。宰牛時,我不必用眼睛去看,就清楚哪裡是關節,哪裡是經絡,從哪裡下刀、要用多大的力氣,全都心中有數。”
庖丁停頓了一下,接著說:「技術高明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,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。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換一把刀,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。現在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,宰了數千頭牛,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。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。可是刀刃卻並不厚,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,那麼在運轉刀刃時就會留有餘地。因此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和新刀一樣鋒利。”
梁惠王說:“從你的這番話裡,我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。”
洞見君說:
蘇遼臨終之時,曾給後人留下一句話:著力即差。
意思是,凡事越用力,越容易事與願違。
莊子在寫《庖丁解牛》時,也道出了同樣的深意。
他說,一般的廚師在解牛時,看到骨頭,就用蠻力砍斷,因此一個月就得換一把刀。
而廬丁卻懂得,以無厚,入有間的道理。
他每次解牛時,只會順著牛的筋骨去下刀,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,依然鋒利如新。
這不由讓我想到了一句話:順水推舟,一日千里。
人生中的很多事情,你越是較勁,越是用力,對自己的傷害就越大。
但你若懂得順其自然,從容以對,這份心得,反而能支撐自己走得更遠。
7
木雞思維
譯文:
紀洴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。過了十天週宣王問:“雞馴好了嗎?”
紀渻子回答說:“不行,正虛浮驕矜自愜意氣。”
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,紀渻子回答說:“不行,還是聽見響聲就叫,看見影子就跳。”
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,紀渻子回答說:“還是那麼顧看迅疾,意氣強盛。”
又過了十天,周宣王問紀渻子,紀渻子回答說:
「現在差不多了,別的雞挑釁它們,它們也不會鳴叫,沉默低調,看上去像木雞一樣,這樣的雞才厲害,別的雞根本不敢迎戰。”
洞見君說:
國學大師梁漱溟曾結合他一生的閱歷,將人生修練分為了4個階段:
第一階段,沒有什麼底氣還氣勢洶洶,像無賴叫囂的街頭小混混;
第二階段,緊張好勝,儼如指點江山、激揚文字的年輕人;
第三階段,雖然好勝的跡像看上去已經全泯,但是眼睛裡精光還盛,表示氣勢未消,容易衝動;
最後,呆頭呆腦,不動聲色,身懷絕技,秘不示人。
在梁漱溟先生看來,人生修練的最高境界,便是藏鋒不露,大智如愚。
歷史上被稱為「半個聖人」的曾國藩,便深明此道。
西元1864年,曾國藩攻克天京後,一戰封神,他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。
但曾國藩深知,物極必反,樹大招風。
於是他主動裁撤湘軍,遠離兇險的朝局,最後得以善終。
曾國藩曾說:「好勝人者,必無勝人之處;能勝人,自不居勝。」
人生,就是一個收斂鋒芒的過程。
當一個人不再鋒芒畢露,而是懂得收斂時,便能更好地保全自身。
▽
羅素在《西方哲學史》中說:
「莊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,他是一個天才,他的思想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普遍真理。”
千百年來,莊子的思想,一直領先世界。
汲取莊子的智慧,我們也可以像他一樣,遠離浮躁和功利,靜守清歡與美好。
在艱難的生活中,化身成一隻翱翔於九萬里高空的飛鵬,去追尋人生最曼妙的風景。
點個讚吧 ,與朋友們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