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焦慮困住時,試試這1件小事

被焦慮困住時,試試這1件小事
value101 2024-03-12 檢舉

經濟形勢不樂觀的當下,身邊很多人都很焦慮。

當然,焦慮是一種提示性的情緒,它的存在,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。

很多焦慮難以避免,可有一種人為焦慮,卻在悄然吞噬我們。

 

01

過分焦慮

背後是過分關注匱乏

朋友小晗,最近有點焦慮。

離職後,在家待了五個月。

最近在找工作,可連續投了4家簡歷,也沒收到一個面試通知。

滿懷期待的等了一周,可最終顆粒無收。

 

她一邊有些挫敗,同時還有點焦慮:

“怎麼辦啊,沒一家公司要我,再在家裡待下去,就更難就業了......”

為此,她早晨5點醒來,就會開始刷招聘軟件,看看有沒有新的職位。

白天,哪怕是休息的時候,也會挺焦慮的,擔心自己再待業下去,會徹底找不到工作。

當然,焦慮情緒本身沒有問題。

可和小晗聊天的過程中,我卻發現,她似乎忽略了很多信息。

比如,她投遞簡歷的公司,都是大廠,薪資待遇,福利都比較理想。

比如,有很多中小公司的HR主動聯繫她,她覺得薪資不高,直接pass了。

其實小晗焦慮的不是找不到工作,而是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。

她過分關注了自己沒有的,而忽視了自己有的,也由此造成了災難化想像。

 

而這個過程中,暗含了兩個錯誤的認知方式:

第一個是:最高標準
第二個是:非黑即白

擁有最高標準的人會用過高的、不現實的標準來要求自己,

他們往往只關注自己沒達到的,而不關注自己達成的目標。

就像小晗,大廠的高薪職位本就是較高的目標,

但她卻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,卻沒意識到很多中小企業向它遞出了橄欖枝。

非黑即白看問題的人,往往把問題看得較為極端。

他們的世界裡,往往只有兩個選項,要么好,要么壞,往往忽視了中間的灰色。

就像小晗認為,沒收到面試通知,就說明完了,沒人要她,但卻忽略了,

中間廣闊的灰色地帶,比如,可以選擇那些中小企業,作為就業過渡期。

正是兩種扭曲的認知習慣,才導緻小晗,習慣於關注自己沒有的,而忽視自己有的,給人不必要的恐慌。

 

02

不焦慮 的核心:關注現有的

悠悠是一個極容易焦慮的人。

有一陣子,她工作遇到瓶頸,她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機械重複,沒有意義。

她感覺這樣下去,會缺乏職場競爭力。

每天下班,都和男友傾訴,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

 

男友每次都耐心地幫她捋一遍:

你現在已經找到一份工作,而且上手很快,工作成果也是領導認可的。

你現在只是想怎麼更好的發展。

你看你上手那麼快,說明學習能力不錯,以後慢慢學,每天進步一點兒,肯定能走更遠的。

不知為什麼,男友的話就像定心丸,每次聽完以後,悠悠心頭的燥熱都褪了下去。

能夠靜下心來,關注自己眼前的事情。

 

心理學教授約翰·道格拉斯·佩蒂格魯(John Douglas Pettigrew)發現,大腦將外部世界分為兩個獨立的區域來管理:

即“近體的”和“遠體的”——簡單來說就是遠近兩個區域。

近體空間包括手臂可及之處,在此範圍內的事物你可以馬上用手控制,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。

遠體空間是指你的手臂無法觸及的地方,不管是1米遠還是500萬千米外,這個領域代表著可能性。

 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