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絳:人一旦不想說話,不想爭辯,不想巴結,就悟透了人性

楊絳:人一旦不想說話,不想爭辯,不想巴結,就悟透了人性
value101 2024-03-27 檢舉

 

楊綾先生說: 「人一旦歷練到不想說話,不想爭辯,不想巴結,變得越來越沉默,甚至連逢場作戲都懶得去裝,喜歡獨來獨往,那麼你就悟透了人性,看透了人生。”

人生就是這樣,經歷的多了,也就懂了。

不同的是,有些人越活越退步,不會察言觀色,也不懂人情世故,甚至為了融入到別人的圈子裡,一味地放低姿態去迎合他人;

而有些人則懂得在喧囂的人群中保持沉默,不會故意合群,也不會刻意討好。

其實,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的過程,要實現內心的平靜和自由,不僅要放下慾望,更要放下執著。

 

 

不想說話

孔子曰: “多聞闕疑,慎言其餘,則寡尤。多見闕殆,慎行其餘,則寡悔。言寡尤,形寡悔,祿在其中矣。”

意思是說,一個人要多聽,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情要保持謹慎的態度,說話就會減少過錯;一個人要多看,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輕易去做,行為就會減少過失。

多聽少說,多看少做,就會減少自己的過失和後悔,慢慢地就能在待人處世中做到言行得當,得到真正的福祿。

自古以來,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。

正所謂,多說多錯,少說少錯。

當一個人學會了閉嘴,看破不說破,看穿不拆穿,表示他已經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。

通常來說,那些過得不好的人,逢人就把不該說的話往外說,到頭來,不是害了別人,就是毀了自己。

《增廣賢文》裡說: “話到嘴邊留半句,事到臨頭讓三分;飽經事故少開口,看破人情但點頭。”

話每個人都會說,但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卻不容易。

在喧鬧的人群中,不想說話的人,往往吃過虧,上過當,所以懂得謹慎行事的重要性。

 

 

不想爭辯

王永彬曾說: “不與人爭得失,惟求己有知能。”

意思是說,一個人不應該過度追求名利,而是應該注重自我成長和發展,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,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、有能力的人。

人活一輩子,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,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。

所以,與人爭辯,事事較真,是一種愚蠢的行為。

一個人的成長環境,思考方式,決定了他認知程度的高低。

與認知不同的人爭辯,講道理,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,無論你如何長篇大論,在人家那裡就只是聒噪和吵鬧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