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沒有邊界感,對孩子是一場災難
深以為然。
孩子就像父母手中的風箏,當風箏飛得夠高,夠遠時,父母就要學會慢慢放手。
然而,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,孩子小的時候,不允許孩子離開自己半步,孩子長大了還是不願意放手。
趙秀麗是個控制欲極強又極度自私的母親。
大學四年,陳若華沒有談過一次戀愛,身邊的異性朋友更是少之又少。
不是陳若華不願意談一段甜甜的戀愛,而是趙秀麗不允許。
趙秀麗認為,談戀愛不僅影響學習,還浪費時間。而且,趙秀麗也強烈要求陳若華畢業後立即回老家,堅決反對陳若華和外地人談戀愛。
直到遇見週凱澤,陳若華才不顧母親的反對,鼓起勇氣接受了周凱澤的告白。
然而,由於趙秀麗幾次三番介入,陳若華和周凱澤的愛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。
電視劇《瑪嘉烈與大衛》中,有這樣一段話:人與人之間最適當的距離,就是適可而止,走得越近,感覺就會越遠。無論你有多愛那個人,也不可以太親近。在天長地久之前,我們要學會如何分開。
學習從孩子的生命中體面退場,是每個父母畢生的修行。
要知道,任何一段沒有邊界感的關係,最後都會不歡而散。
傅首爾曾在《奇葩說》裡說過這樣一句話:我按照母親制定的「完美人生計畫」走到現在,最高興的是我媽,不是我。
很多父母,會因為自己年輕時的遺憾,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身上,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實現那些未完成的心願。
可是,孩子不是父母前傳,也不是父母的續集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該走的路,都有自己想過的人生。
畢業後,陳若華想要留在北京發展,母親趙秀麗卻百般阻撓,不管陳若華願不願意,直接把陳若華逼回了老家。
回到老家後,陳若華找不到適合的工作,趙秀麗又逼著陳若華不停的相親。
陳若華不願意相親,趙秀麗就以絕食威脅,逼著陳若華不得不妥協。
陳若華的人生,每一步都被趙秀麗安排的明明白白,陳若華能做什麼,該做什麼,什麼時候談戀愛,和什麼樣的男人結婚都只能是她說了算。
不得不說,趙秀麗這樣的母親真的讓人窒息。
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:父母真正的成功,就是讓孩子儘早做一個獨立的個體,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,這種分離越早發生,你就越成功。
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指明燈,但不是孩子人生的掌舵者。
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,支持孩子的決定,而不是沒有邊界感的介入和以愛為名的控制。
畢淑敏在《教養的關係花園》一書中寫道: 「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,傾聽而不惟命是從;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,緊密而不混淆;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,慈愛而不包辦;和我們的朋友,相知而不逾界。”
人與人之間的一切交往,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,就像花兒未全開放時的餘韻悠長,月亮未全圓時的憧憬與期待。
太甜的糖容易讓人生膩,太濃的愛容易成為負擔。
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,一定要守住界線感,不要輕易越界。
願你明白:恰到好處的距離最舒服,懂得分寸的關係最長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