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人相處,有一種智慧叫做“明知卻不問”

與人相處,有一種智慧叫做“明知卻不問”
value101 2024-04-15 檢舉

01

有一首歌唱道:

“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,這個世界將成為美好人間。”

人與人相處的時候,如果能夠多一點尊重、多一點換位思考,人際關係裡就多了一些和諧的模樣。

生活裡常常千瘡百孔,有的人“贈人玫瑰,手有餘香”,有的人頻繁在別人的傷口裡撒鹽,不一樣的選擇,招致不一樣的人生結果,於是“福禍無門,惟人自召”,一個人生活裡的內容,都是自己所選擇出來的結果。

馬雲曾經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裡,一再強調智商的重要性,常常也因為各種睿智的回答而贏得一片掌聲。

老子說:

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
人與人相處,更好的時候都是透過言語,說著什麼樣的內容、用什麼樣的語氣、帶著什麼樣的表情,常常決定了別人內心裡的回饋與反應。

於是,一言以成事,一言以敗事。

與人相處,有一種智慧叫做「明知卻不問」。

 

02

語言是一把雙面刃。

它可以是傳達感情的工具,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樑。

但同時,它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,是人與人疏離的開始。

要知道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被討論,會說是本能,不說才是本事。

聰明的人,有時候遮遮掩掩,即便是明知的別人的缺陷與過錯往往也不論說,而是保持在心底知道就行,而有的人卻橫衝直撞,恨不得能把別人的過錯與缺陷和盤托出,以洩心中怨氣。

生活裡有時候最大的一種清醒就是,寧願得罪一個君子,也不要得罪一個小人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

有些不必要的糾紛與矛盾,本來就可以避免,在適當的場合說著適合的話語,留給別人足夠的尊重,給了別人面子,也是再給自己留下面子。

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,生活裡沒有人會喜歡總是在自己傷口撒鹽的人。

 

03

明知不問,是一種善良,也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。

孔子就在這樣的方面,教了我們太多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中說:

“子食於有喪者之側,未嘗飽也。”

意思是說孔子在有喪事的人身旁進食,從來沒有吃飽過。

孔子在參加喪禮時怎麼會吃不飽呢?因為服喪者有悲哀惻隱之心,而並非酒桌飯菜不夠吃。

當我們在參加葬禮的時候,你常常會看到親屬有著怎樣的傷痛,在那樣的場合裡常常“茶不思飯不想”,如果一個人去參加這樣的葬禮你有著大吃大喝的模樣,其實這本身對事主來說也是一種無形中的心理傷害。

《論語·子罕》中說: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