層次越高的人,越「冷漠」?

層次越高的人,越「冷漠」?
value101 2024-04-15 檢舉

 

熱情中不失清冷

我以前有個同事蔡姐,心眼不壞,為人也挺熱情,但就是一說話就給別人添堵。

有一位同事的父母自駕西藏遊,午餐時大家聊起來,蔡姐不合時宜地蹦出一句:“讓你父母注意點高原反應,很多人去了就回不來了。”

那位同事的臉色立刻變了,說:“別說這種不吉利的話,我父母一行很多人,不會有什麼危險的。”

蔡姐這時候還沒察覺到自己言語失當,依舊在旁邊喋喋不休。

還有一次,公司裡一個小女孩正在為家人催婚苦惱,蔡姐拉著人家小女孩說了一番「為她好」的話:

「現在的小姑娘一個個嬌滴滴的,嫩得可以掐出水來。你再不抓緊點,以後找個離婚的男人,可能直接給人家當後媽了。”

蔡姐發表完她的肺腑之言後,小女孩明顯被她的話嚇了一跳,找藉口走掉了,大家在旁邊也都一臉無奈。

蔡姐是故意戳同事的痛處嗎?其實並不是。

不過她對同事的好言相勸並沒有起到關心、安慰的作用,反而讓對方心生厭煩,關係越來越疏遠。

 

來源:視覺中國

人生在世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隱晦與皎潔。

與人交往,審時度勢的沉默,遠勝於不合時宜的熱情。

蔡康永說:“其實我鼓勵大家,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。”

他的話其實有兩層意義:

一層,朋友間再親密,分寸不可差失,自以為熟,結果反生隔閡;

另一層,熱衷於交際會浪費大量的精力去應付人性,哪還有時間和精力給自己賦能。

其實適度的冷漠,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,看清了一些人性,有了一些力量之後,更加成熟睿智的處世之道。

保持適當的分寸感,不是冷漠疏遠,而是一份難得的人間清醒。

太過熱情會灼傷彼此,有溫度,不過度,才能讓彼此有進退自如的舒適感。

 

珍惜中不失理解

在《孔子家語》中,記載著孔子的一則趣事:

孔子雨天想外出,當時還沒有雨傘,只有士族用的昂貴的蓋,和平民用的蓑衣。

孔子沒有蓋,有人建議他找徒弟子夏借。

孔子聽後說:“不行啊,子夏這個人比較小氣。我向他借,他如果不給我,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;他若借我,肯定又會心疼。”

是啊,就算你們關係再好,對方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人家去做;對方不想幫的忙,也不要硬逼人家幫。

只有學會了尊重別人,別人才會尊重你;只有學會去理解別人,別人才會理解你;也只有彼此互相珍惜,才能讓關係更舒服、長久。

世界這麼大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,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他人的對錯,更不能強迫別人按照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去生活。

如果做不到完全理解,就請試著尊重,去包容。

允許別人做別人,允許自己做自己。

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,就是從不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分量。

《無聲告白》裡說:

“我們終其一生,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。”

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,那是別人的課題,你根本無法左右。

而關於你人生的選擇,你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。

減去過度的熱情與無謂的社交,給彼此留出舒適的空間。

唯有刪減就繁,適當冷漠,尊重理解,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。

與君共勉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