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一生,都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

孩子的一生,都在為父母的認知買單
value101 2024-04-22 檢舉

 

父母的認知,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人生上限。

最有遠見的教育,是父母認知到自身侷限,全力托舉孩子站到更高更遠的地方。

作者| 楓子

 

最近,看了個真實的故事。

部落客@Vv在努力 有個發小,是個小鎮做題家,從小學習刻苦又努力。

高考時,發小因為發揮失常,只能接受專業調劑,去了上海一所211大學。

但大一時,發小就憑藉著全系第一的成績,成功學回了自己喜歡的金融專業。

之後,更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性,考上了985研究生。

去年秋招,發小雖然還沒畢業,卻早早就收到了上海某商業銀行總行offer,月薪一萬多,升職空間大。

就在部落客以為發小會在上海大展身手,有一番成就時,卻突然聽說發小考公上岸了,是老家的公務員,月薪3000多。

部落客很不理解,發小拼命內捲十幾年,為的不就是走出小城市,立足大城市嗎?

但發小卻說,她父母認為離家近,有一份安穩的工作,比什麼都好。

所以就算部落客再三勸說,發小還是選擇了回去工作。

 

部落客無奈感慨:一般家庭孩子要改命,要少聽父母話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

因為每一代都有那一代的認知限制:偏差性,局限性,失時性。

而用自己有限的已知,去限制下一代無限的未知,是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。

 

與之相對的,是另一個故事。

他是「西瓜創客」的創辦人肖恩,7歲做電子設計,12歲學編程,14歲發布共享軟體,17歲組成團隊拿國際大獎…

但你或許想不到,這麼一個優秀能幹的孩子,竟來自於貴州的一個小村鎮——息烽。

那裡消息閉塞,資訊來源單一,甚至連圖書館都沒有,孩子很難接觸到外面的大世界。

儘管家境貧困,父母卻從來沒有在教育上節約過,因為在他們看來,孩子只有多學習,才有可能走出大山,改寫自己的人生。

為了讓肖恩多長見識,父母甚至花掉一大筆積蓄,為肖恩買來了村裡的第一台電腦,並將每月大部分的工資都花在了網費上。

父親還語重心長地告訴肖恩:

「你的教育就只能靠網路了,時代已經不一樣了,我不能再教你什麼東西,全看你自己了。」

藉由這條網線,肖恩擴寬了視野,增長了見識,也更加努力學習。

最後肖恩考取了西南交大的電腦專業,並在這個高手如雲的頂級學府裡,不斷深耕知識,提陞技能。

大三時,他還組隊去參加Intel 英特爾杯嵌入式世界大賽,一舉成為大賽的黑馬,成為了亞太地區的第一名。

回望自己的成長經歷,肖恩無比感慨:“是互聯網成就了我,更是父母的遠見成就了我。”

 

教育路上,沒有橫空出世的奇蹟,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。

優秀孩子的背後,往往是父母的奮力托舉。

 

看完上面兩個故事,不難發現:

真正決定孩子人生上限的,往往不是家境,不是智商,而是父母的認知。

正如家庭教育家李蒨說的:

「每個孩子的腳踝處都拴著一個橡皮筋,它連接著的,是父母所站的階層。

假設父母認知夠高,孩子滑落時,它會把孩子拉上去。

但如果父母認知很低,孩子往上爬的時候,它會把孩子拉下來。 」

父母的認知,直接決定了他對孩子是托舉還是拖曳。

想起俞敏洪在演講中分享的親身經歷。

當年,他兩次高考,兩度落榜。

和他一起落榜的,還有同鄉的一個男孩,比他還高一分。

他便找到那個男孩,商量著一起再戰高考。

但男孩媽媽死活不同意,還罵了男孩一頓:

“還考什麼?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,你就老老實實回來給我幹農活、蓋房子、找媳婦、生孩子。”

而俞敏洪媽媽態度則完全相反。

她不僅特別支持俞敏洪讀書學習,還免去了他的農活,讓他全力衝刺。

後來,他媽媽在聽說縣內有高考訓練班後,更是一聲不吭去了縣城。

一個普通農婦,一無人脈,二無資金,硬是飢一頓飽一頓,生生扛了三天三夜。

最後蹲點找到訓練班老師,並說服老師收下了俞敏洪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