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恩無法被教育出來,除非家裡瀰漫愛

感恩無法被教育出來,除非家裡瀰漫愛
value101 2024-04-22 檢舉

 

讓孩子學會感恩,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愛。

父母注重愛的教育,才能引領孩子成長得更好。

作者| Seven

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:

有一對困惑不已的父母來諮詢。

他們有個兒子叫小傑,就讀小學四年級。

這對父母特別注重兒子的學業成績,因此為小傑報名參加了各種興趣班和課程。

平常,小傑的業餘生活被安排得滿滿噹噹,鋼琴、畫畫、足球,甚至還參加了奧數、編程...

儘管小傑的成績非常優秀,其他方面卻乏善可陳。

他對熱心幫助過他的同學漠不關心,在班上幾乎沒有任何朋友;

他對老師的付出視而不見,就算老師為他講題講到口乾舌燥,他也沒有說過一聲感謝;

即使在他生日,父母為他精心準備了一份大禮時,也只是皺著眉頭說:“這個顏色我不喜歡,我不要。”

為此,小傑的父母特別苦惱:

明明自己格外重視孩子的教育,為什麼到頭來,還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?

其實,在我們身邊,像小傑這樣的孩子,真的不在少數。

他們明明成績優異,卻異常冷漠,不懂共情,不懂愛,也不懂感恩。

 

想起之前看到一位部落客分享的自己真實成長經歷:

小時候,她的父母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瑣事而爭鬥不休,還動不動把怒火轉移到她身上。

不僅如此,父母還特別專制,不准她把自己的房間門關上,也不許她和朋友出去逛街。

一旦她成績下降,就是一頓指責:“我和你爸累死累活,捨不得吃捨不得穿,你對得起誰?”

後來她大學考到了一個千里之外的城市,畢業之後便在當地工作定居,平常幾乎不與父母聯繫,幾年也不回家看父母一次。

她的媽媽特別委屈:“為了你我恨不得傾盡所有,可到頭來卻養出了一個白眼狼!”

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
在她眼裡,是父母在她幼小的童年時期,親手埋下了冷漠疏離的種子。

著名作家王朔曾在《致女兒書》寫道:

我不記得我愛過我的父母;

小的時候怕他們,大一點開始煩他們,再後來就是針尖對麥芒,見面就吵;

再後來,躲著他們,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,應該對他們好一點,但是就是做不出來,裝都裝不出來。

在他很小的時候,最需要父母陪伴和愛的時候,他的父母把他送進幼稚園,幾乎缺席了他整個童年。

平常父母工作非常忙,尤其是母親,整天在醫院忙活,對他不聞不問。

初二的時候,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,王朔故意逃課,等來的卻是媽媽的一巴掌:

“小小年紀不學好,你怎麼敢逃課。”

畢業後,他辭職寫作,更沒有得到父母的一絲理解和尊重,還被指責“你真是太任性了!”

從小到大,他只感到無盡的痛苦與壓抑,從未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。

也因此,他與父母的關係格外冷漠,長大後只想遠離這個家庭。

如果孩子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,每天家裡都充斥著爭吵指責,充滿冷漠與控制,孩子的內心只會在黑暗中不斷被吞噬、變冷、變硬。

他怎麼會變得富足溫暖,又怎麼學會感恩?

 

 

作家林清玄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:

在他小學五年級的時候,有一次看見爸爸滿頭大汗從外地回來,手裡提著一個用草繩綁著的全新的鐵鍋。

他一面走,一面召集大家:“快來吃肉羹,這是爸爸吃過的最好吃的肉羹。”

原來,爸爸發現那家肉湯非常美味,他很想讓家人嚐嚐,他說:

“但願我的妻兒也可以吃到這麼美味的肉羹呀!”

在那個時代,外帶飯菜是件很困難的事,爸爸專門買了一個鐵鍋,並向店家要了一條草繩,買了滿滿一鍋肉羹,用草繩綁好,一路顛簸,千辛萬苦才把肉湯帶回家。

一家人圍坐一起,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嚐那長途跋涉、飽含著愛的肉湯。內心滿滿的幸福。

林清玄不禁感嘆:

“我的父母都是善於表達愛的人,再微小的事物,也可以作為感情的表達。”

在父母豐盈的愛的滋養下,他長成了一個懂得感恩的人:

幼年時期儘管生活清貧,但他從未埋怨過父母,反而時常感激父母的辛苦付出與禮物;

長大後,就算離家千里,每次想到父母,心裡總有洶湧熱潮在滾動。

孩子永遠無法學會感恩,除非他的周圍瀰漫著愛。

因為感恩從來不是父母教導,或簡單的教育能生成的,而是孩子得到愛,得到滋養,發自內心產生的一種情感。

一個感受不到愛的人,也不可能發自內心地感恩。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