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想和孩子較勁時,請想想“追蛇效應”

當你想和孩子較勁時,請想想“追蛇效應”
value101 2024-04-23 檢舉

每個孩子的據理力爭,頂撞逆反,關上心門的無聲抵抗,不過都是在彰顯自我,掩飾自己的脆弱無助,尋求父母的關注和理解。

與其固執地把孩子逼成一個「隨時備戰」的刺猬,不如多給孩子一些接納與理解,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,用愛感化孩子,用「靜水流深」的力量贏得孩子。

跟孩子針鋒相對,只會兩敗俱傷。

跟孩子並肩而立,才能奔赴雙贏。

 

有段話說得特別好:

「鐵一樣的教育,最後落在孩子身上,都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。

 

柔一樣的教育,最後落在孩子身上,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。 」

父母在這4個時刻軟下來,才能贏得孩子的心。

一.孩子犯錯時,不要用一時的情緒,傷害孩子的自尊

2020年的一則新聞,札痛了無數父母的心。

 

14歲少年因為被叫家長,在教室外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後,跳樓身亡。

一位網友痛心地說:

“這個媽媽沒經歷過青春期嗎?覺得孩子的自尊不值一錢嗎?”

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自我提升的基礎與動力。

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,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。

一位網友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。

他上國中的時候,有一次,別人弄壞了他的書,拒絕道歉,還各種語言挑釁。

他氣不過就跟對方打了起來,老師喊了雙方家長過來。

父親來到辦公室後,沒有當著大家的面打他罵他,而是跟對方家長鞠了一躬後,帶他回家了。

回家的路上,他忍不住問父親,剛才為什麼沒罵他。

父親嘆了口氣說:

「我知道你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好面子,我不想傷害你的自尊心。

可是孩子,你知道嗎?真正的男子漢從來不用武力解決問題,而是做錯了事,懂得擔當。 」

聽完父親的話,他羞愧地紅了臉,從此以後,再也沒跟別人打過架。

簡‧尼爾森曾在《正面管教》一書中寫道:

“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,是以和善、堅定、尊重的態度,先和他們站在一邊。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,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。”

當孩子犯錯的時候,用情緒教育孩子,狂風驟雨地批評和斥責孩子,不會讓孩子認清自己的錯誤,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,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,不理解自己。

但若父母懷著一顆有愛、理解和接納的心教育孩子,反而會輕鬆贏得孩子的心。

心靠近了,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

二.跟孩子發生衝突時,先聽聽孩子的聲音

袁詠儀曾經對自己的兒子非常嚴厲。

只要她覺得不好的,就直接對兒子說「不」。

只要兒子做錯事,她就會不聽任何解釋地一通罵孩子。

結果,兒子變得越來越叛逆,和她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,幾乎不跟她說話。

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並向心理醫生求助。

醫生告訴他:

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,就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。”

 

於是,她開始改變自己的專橫,不管做什麼事,她都會先問兒子「喜歡不喜歡」、「有什麼想法」。

兒子做錯事,她也不再打罵,而是先聽兒子解釋,再分析對錯。

慢慢的,兒子對她的敵意消失了,母子關係也越來越融洽了。

正如“霍桑效應”所說的:

“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真正被關注時,便會刻意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。”

每個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,都有目的。

父母停下來聽孩子的聲音,才能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,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孩子。

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與理解。

父母滿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,孩子才有動力朝著父母的期待成長。

三.跟孩子說不通時,收起責罵,讓孩子吃點苦頭

有的時候,孩子很可能會對我們的建議「軟硬不吃」。

這時候,我們不妨放棄跟孩子糾纏,讓孩子吃些苦頭。

比如:

孩子不想吃早餐,就讓他嚐嚐課間飢餓的滋味;

天冷,孩子不想穿秋褲,就讓他嚐嚐感冒的滋味;

孩子賴床不想起床,放學不想寫作業,就讓他嚐嚐被老師批評的滋味;

孩子脾氣大,不尊重人,就讓他嚐嚐被人吼罵的滋味。

這也是盧梭所說的「自然後果法」。

只有讓孩子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後果,孩子才會從中汲取教訓,從而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節奏。

山東一個女孩每天都要在父親的催促下踩點到校。

父親實在受不了了,就陪女孩一起磨蹭,讓女孩自己去承擔遲到的懲罰。

結果,看著磨蹭的爸爸,女孩反而著急起來。

她一路狂奔到學校,可還是遲到了,急得在校門口直掉眼淚。

第二天,女孩天不亮就起床了。

所以你看,父母說破了嘴,都不如一次教訓來得深刻。

讓孩子吃點苦頭,孩子才能明白父母都是為她好。

四.發現自己做錯時,學會為孩子道歉

關於跟孩子道歉這件事,很多父母會覺得:

「我是大人,即使做錯了也沒什麼。

我要是給孩子道歉,以後可能就管不了他了。 」

李雪琴的媽媽卻不這麼想。

李雪琴上高中的時候,有一次跟男同學傳訊息被老師看到。

老師告訴了李雪琴的媽媽,並提醒她去翻閱李雪琴的手機。

晚上,李雪琴回到家,媽媽忐忑又鄭重地對她說:

“我要向你道個歉,我打開你的手機後,點開信息圖標,非常有罪惡感,我保證一條信息都沒有看到。”

聽到媽媽的道歉,李雪琴不但沒有炸毛,反而感動得熱淚盈眶。

媽媽看似失去了面子和父母權威,其實卻收穫了李雪琴的信任與尊重。

巴爾札克也曾說過:

“兒童對管教他們的人的錯處,感覺像貓一樣靈敏,他們非常清楚別人是愛他們還是勉強容忍他們。”

父母尊重孩子,孩子才會尊重父母。

父母敢於跟孩子道歉,才能真正贏得孩子,走進孩子的內心。

 

 

「追蛇效應」告訴我們:

跟孩子較勁的父母,終會嚐到自釀的苦果。

只有不跟孩子較勁,不壓制孩子,才有機會融化孩子心裡的冰與寒,成為那個「贏得」孩子的人。

家是未來一切的播種場。

家是孩子學會如何愛自己、愛他人的地方,學習如何解決爭執,如何關心身邊世界的地方。

家不是爭輸贏的戰場。

與其兩敗俱傷,不如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和理解,接納和柔軟,讓孩子在父母春風沐雨般的陪伴和引導下茁壯成長。

點個讚吧 ,願你我都能成為「不較勁」的父母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